短途代步工具正在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儿。投资机构天图资本将一亿人民币投给了一家平衡车公司——乐行,这是这家平衡车企业的B轮融资。由此,乐行成为业内首家完成B轮融资的公司。显然,这条消息再次引来了资本市场对智能代步工具的关注,虽然智能代步工具并不算新概念,但在新一轮资本市场的带动下,成为排在智能自行车和电动汽车之后的第三类智能交通热点,倒也算不上夸张。毕竟,今年智能硬件所造就的资本热度实在太高,而且,短途代步工具也一直存在市场需求。据闻,小米近便投资了一家电动代步车公司,引发了业界诸多猜想。

在这样的热度驱动下,记者近走访了北京的Ninebot。这是一家在业内颇为知名的平衡车公司,其前身名为“风行者”。在两年前,国内平衡车市场还流行所谓“南易步北风行者”的说法,不过,市场总是风云变幻,两年过去,平衡车市场格局变化颇多,乐行大有赶超取代易步之势,而风行者也更名为“Ninebot”,其他很多新品牌也在陆续进入。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Ninebot的CEO王野倒很是自信。他对记者表示,平衡车市场进入门槛不高,但深度却可以很深,想要做好,需要后期持续的在技术研发投入,并且需要时间积累品牌口碑,而有些品牌只图赚快钱,不看重长期效应,很难持续做大。目前,Ninebot已经获得红杉1.5亿人民币的投资,王野表示会将投资额的大部分作为研发资金。

需求:这是块一直存在的市场,存在盈利可持续性  

王野2002年毕业于北航机器人研究所,之后做了近10年机器人。前两年转战平衡车领域,便迅速令Ninebot成为业界佼佼者。完美转身总是来自充分认知,王野告诉雷锋网记者,其实一直存在一种介于开车和步行两种选择之间的刚性代步需求,这块中间领域除了自行车以外,应该还有更短途和便携的代步工具。而且,人对衣、食、住、行的需求决定了用户基数一定不少,这些足够证明短途代步工具存在盈利可持续性。因此,他选择了进入这个行业。

在对谈的过程中,王野一直用自行车和汽车来类比目前的平衡车。显然,在他心目中,平衡车的地位和自行车、汽车一样,而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娱乐性质的玩具。他认为,目前的平衡车与当年早出现的批自行车一样,会被大众认为是远离生活需求的玩物,但假以时日,将逐渐变成人们出行的必需品。

王野的判断也许可以用市场来证明,他告诉记者几组数据:去年全球的电动独轮销量约为100万,而今年,仅在全国就达到了这个数量;今年全国平衡车销量在5万台,以个人消费者为主,商用占很小比例;Ninebot去年销量在2000台左右,而在今年达到近2万台,销售额接近2亿人民币。

普及:应该作为个人消费品来卖

既然存在市场需求,自然会有销量。可现实是:自从短途代步平衡车出现以来,普及率一直都不高,只在非个人的商业场合才能见到。 

对于这种情况,王野认为问题出在价格上,目前市场上的平衡车价格大多都在万元以上,而这是普通消费人群不太可能触及的一个价位,这自然导致了平衡车的低销量。因此,应该将平衡车的价格降到个人消费品的价格层级,才有可能实现销量的几何增长。

王野表示,Ninebot会往这个方向努力。目前Ninebot-E的价格在一万以上,力争明年推出的新产品能够降到5000左右。

安全争议:国标正在制定,禁令只属暂时

短途代步平衡车的安全性一直是大众媒体讨论的焦点,前几天上海交管部门禁止独轮车、两轮平衡车等代步工具上路的新闻更是将此话题放大。对此,王野觉得倒不是坏事,有争论才会有推动,由于目前平衡车还算是新型交通工具,传统交通法规暂时无法给出对平衡车属于机动车、非机动车还是运动工具的具体界定,才会出现禁车事件。

不过,短期禁令不意味着长期可行,随着对短途平衡车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家也在制定标准,不久平衡车还是能够上路。王野目前的另一身份便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ISO)中一个关于服务机器人安全标准小组的副组长(SC2/TC184/WG7),他表示国际标准ISO13482已经发布,国内目前正在考虑引入,届时围绕平衡车的这一争议应该会得到解决。

未来趋势:智能机器人

在被记者问到平衡车的未来趋势和形态时,王野给出和他职业经历相似的答案:机器人。

王野认为智能是未来电子产品的方向,而这正是机器人的特征。王野表示,未来会将旗下的平衡车产品和机器人融合到一起来做。实现代步工具的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