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可穿戴设备进入“公众”通道。近日,微信官方宣布,微信公众平台新增设备功能,当前支持智能可穿戴设备接入,其他类硬件设备产品将陆续开放。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尽管到目前为止,除了时尚前卫的达人圈,绝大多数人群对于“圈里热闹”的可穿戴设备仍然还略显陌生,但不可忽视的是,“可穿戴”逐步渗透普通人群日常生活的趋势已若隐若现。
事实上,从2013年起,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在内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中国已经悄然兴起。自果壳电子去年6月正式推出果壳智能手后,奇虎360去年10月发布了一款主打儿童安全的智能手环;此后,包括华为、中兴、酷派等一大批硬件企业也纷纷研发智能可穿戴产品。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超过400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114.9亿元。
国内“可穿戴热”只是这个全球潮流的一个缩影。英国移动咨询公司CCSInsight近日发布一项预计,随着一大批新产品即将上市,201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增长129%。
数据显示,可穿戴设备在2013年的出货量为970万台,CCSInsight预计今年的出货量将增加到2200万台,到2018年将增至1.35亿台。从累计销量的角度来说,可穿戴设备未来5年的总销量将达到3.7亿台。
另据市场研究公司IDC报告称,2014年全世界范围内将超过1900万个可穿戴设备,这将是2013年的3倍,而从现在到2018年,可穿戴设备的装运量将产生78.4%的复合年增长率,终在2018年达到1.119亿的世界运载量。
不同机构的预测数据略有差异,但相同的是数据背后信心满满的增长预期。业内人士表示,从数据可以看出整个行业对可穿戴市场都充满信心,也必将使之成为风口浪尖的产业。
这一产业经历的“风浪”之一就是资本的先行渗透。资本实验室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可穿戴技术领域完成投资交易64笔,披露的交易额为5.6亿美元。
事实上,资本先行蛰伏的意图和迹象已经很明显。今年4月份,可穿戴芯片创业公司Ineda对外宣称,公司获得一笔1700万美元的融资,投资者包括半导体行业巨头高通[微博]和三星[微博]电子等,这一投资计划似乎正是源于对现状的不满与未来的期待。
Ineda针对智能手表和其他可穿戴计算设备设计低能耗的芯片。“在当今的市场上,人们用智能手机的技术来支持这些手表,这创造了不错的产品,但是没有突破性的产品。”Ineda董事长桑杰·哈(SanjayJha)表示。据悉,Ineda将利用这笔资金开发超低能耗的芯片,使可穿戴设备的使用时间延长到一个月无需充电。Ineda董事会成员克里什那·雅拉加达表示:“可穿戴电子设备和物联网产品是一个创新的开阔地,Ineda在恰当的时间,以真正具有破坏力的架构进入了这个市场。”
国内私募投资市场也正经历着这样的场景。不过,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进入2014年以后,可穿戴设备的投资更多地是集中涌向医疗健康领域。今年3月份,移动健康创业公司“37健康”在天使轮融资即获得千万级人民币,其产品为血压管家App。投资方包括秉鸿资本,五岳资本,英诺天使基金,北软天使基金等私募机构及天使投资人赵志平先生。据“37健康”创始人表示,其正和国内几家血压计厂商展开合作,其中跟台湾某知名血压计厂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建立“软+硬”的业务模式。
咕咚网的A轮6000万元人民币融资也与医疗健康相关。这一深创投领投、中信资本创投参投的融资项目,产品包括咕咚社区、咕咚运动App、手环、蓝牙秤等,通过咕咚手环、APP等监测用户运动睡眠等,并在云端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此前,咕咚已于2011年获得盛大资本1000万元的天使投资。
业内人士表示,由今年一季度的投资动向来看,进入可穿戴领域的资金正在猛增,而医疗健康领域越来越被投资人看好,可以预见的是,该领域将持续升温。
这其中,移动医疗、健康服务刚性需求成为支撑可穿戴市场的重要逻辑。“医疗健康问题一直是国民痛点。一方面是传统医疗的不足和局限,另一方面是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流动性上升,老年人和亚健康人群的随身医疗、医护,远程实时了解家人身体状况都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移动医疗、健康服务也成为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刚需,商业模式较为明显,因而也成为可穿戴创业和投资的热门领域。”有分析人士表示。
事实上,健康医疗可穿戴崛起的背后正是移动医疗的兴起。根据艾媒咨询统计,2012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预计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达到125.3亿元,其中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将接近50亿元。业内预计,医疗保健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苹果等科技巨头的新产品逐渐成熟,可穿戴医疗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不仅如此,与可穿戴设备密不可分的大数据应用在健康医疗领域具有明显优势。上述分析人士表示,健康医疗设备所提供的服务是细分的,用户群相对固定,用户特征明显,需求清晰,可利用的数据多。与此同时,传统医疗设备厂商、互联网与科技企业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团队,都在这个领域中探索。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让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发生变化,远程医疗、慢性病监控、医疗大数据管理将成为可能。
“目前医疗/健康可穿戴领域方向较清晰,产品待打磨,用户需求需要有好的体验来带动。技术并非不可突破的瓶颈,关键还在于对用户刚性需求的把握和满足,终还要落实到产品和服务上。”上述分析人士称,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的壁垒仍在专业领域,硬件创业团队与传统行业跨界合作,连接智能、互联网与专业服务,通过设备让用户获得更方便更好的健康/医疗服务,会是一个好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