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中...

首页 > 资料大全 > 技术资料 >

揭秘等离子没落背后:资本抛弃+技术封闭

揭秘等离子没落背后:资本抛弃+技术封闭
来源:OFweek电子工程网 时间:2014-04-25
  • OFweek 电子工程 网讯:等离子(电视)可视角大,亮度均匀性好;暗场动态范围大、图像层次感丰富;图像拖尾时间小,动态清晰度高;色彩还原能力好,显示色彩自然等出色的画质特征……这些优势曾让很多电视厂家认为,在激烈的平板电视竞争市场,等离子将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外行买液晶,内行买等离子”,彩电行业曾这样传言。但市场的发展并不总是如人所愿,这不得不让等离子电视迷们叹息。NPD Display Search研究总监张兵对记者表示,等离子电视的没落是面板技术行业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市场难免继续下滑。但长虹集团方面认为,等离子始终拥有一定的消费市场。

    那么,等离子究竟为何淡出面板舞台?固定消费市场是否存在?等离子电视何时完全退出市场?对此,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试图揭开等离子电视没落背后的原因。

    被资本抛弃的等离子

    “等离子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偶然,是资本选择的结果。”一位从事等离子行业多年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从技术上讲,PDP(等离子)有明显优势,但落后于LCD(液晶面板)核心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质量。因绝大部分资本涌向LCD,PDP质量就难以实现突破。”

    在其看来,资本的力量或许可以从京东方的发展脉络中得以显露。

    京东方前身是北京电子管厂,1993年4月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股份制公司,核心业务定位在显示领域。1997年京东方B在深交所挂牌,2001年京东方A成功上市,是当时少有的同时在A、B股市场上市的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自上市以来,京东方为扩展产能不断定向增发股票。在2006年为了北京5代线定增6.7亿股,2008年为了成都4.5代线定增4.1亿股,2009年为了合肥6代线定增50亿股,2010年底为北京8代线增发30亿股。其中第三次募得120亿元,第四次募得90亿元。

    “京东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资本运作的结果,主要是通过定向增发。”上述人士表示,京东方大多采用与政府合资的模式投资,但不少地方政府没有动辄数十亿、上百亿元的资金,且不愿承担风险,于是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发行等值股份,经过24个月或36个月的股份冻结期,地方政府旗下的投资公司通过二级市场再将股份解禁,不仅可回收投入,还能获得可观的收益。“这种模式后来有很多企业模仿。”

    资料显示,2001~2011年,京东方获得的政府补贴达到17亿元,并多次避免了“戴帽”危险,但其融资-投资-亏损-再融资的路径也一直为业内所诟病。

    京东方的快速融资及项目上马给等离子面板施加了压力。“通过这种方式,京东方目前在国内的面板生产线达21条,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加上2009年TCL上马的华星光电,国内整个液晶面板的投入超过3000亿元。而等离子方面只有长虹的40亿元,怎么可能与之抗衡?”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实际上,投入额度也是长虹当时介入等离子面板行业的一个重要考虑。“做个液晶8代线需要投资200亿元,而做一个等离子只投资20亿~40亿元,这是低门槛,(长虹去尝试)无论成功失败,不能完全去否定它。”张兵认为。

  • ICkey(云汉芯城)是一家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网, 提供Digikey、Mouser(贸泽)、Element14(e络盟)、 Wpi (大联大)、Future(富昌)、Avnet(安富利)、Arrow(艾睿)、Chip1stop、 Onlinecomponents Master 等主流供货商的芯片采购服务,在IC采购, 元器件交易和IC交易业务领域中排名的在线采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