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Google自2006年开始每年积极购并,除2008年、2009年受全球景气影响,使购并家数低于10家外,每年均购并10家以上的企业,其中2010年、2011年景气好转期,更是每年购并20家以上。
此外DIGITIMES Research观察发现,Google较苹果有更高比例的不揭露金额购并,同时Google与苹果的购并数中,70%以上对象为美国企业,同时也对西欧、英语系、以色列等国的科技企业感兴趣,但Google则进一步对东欧、东亚国家的企业感兴趣。
而检视近年来的购并,Google与苹果分别持续加码于Android和iOS,同时也在行动作业系统上更全面布局,但Google另外收购机器人技术业者,苹果则积极购并地图、定位技术业者,两业者对未来技术的发展有不同的看法与策略。
盟友转仇敌
苹果与Google原是联手对抗微软(Microsoft)的结盟企业,但随着微软营运气势的走弱,以及iPhone展现引领的行动作业平台的表现,使双方结盟关系生变,并在iOS与Android技术生态上出现激烈对抗。
结盟期间,苹果专注于终端装置,Google则专注在云端服务,但决裂之后开始互跨地盘,如苹果尝试用iAd跨入网路广告领域,或以自有地图取代Google地图,Google则以Nexus系列品牌及合作伙伴进入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市场。
有关苹果与Google的竞争力及策略探讨,已有诸多特性取向的研究,然目前仍少有以购并记录的量化数据比较来研究,因此DIGITIMES Research尝试以此方式观察比较,期望了解2家重量级业者对未来的策略、竞争力布局。
苹果积极购并地图、地位技术业者
苹果自1976年4月创立以来,到2014年1月为止共购并54家公司,第1次购并始于1988年3月,为软体公司Network Innovations,近的1次购并则为SnappyLabs,此为1人公司,主要产品为手机用的摄影应用程式SnappyCam。
苹果的38年历史中,仅16年有发动购并纪录,除2013年外,每年并购的家数均在1~6家内,且略去2013年计算,平均每年购并2.92家业者。但2013年苹果购并明显转趋积极,当年共购并12家业者,远胜往年。
苹果的54宗购并中有21笔揭露交易金额,另33笔则不公开,揭露金额的交易中,低为492.6万美元,是1999年购并英国软体业者Xemplar Education,价为1997年购并Steve Jobs的NeXT,NeXT原有电脑公司,但在不胜亏损下于1993年关闭硬体业务,之后只销售NeXTSTEP作业系统,该笔购并约4亿美元。
再以购并的国别来观察,苹果54家购并中有40家为美国业者,3家瑞典业者,3家加拿大业者,其余国家均低于3家,包含英国、德国、以色列、澳洲、义大利等,除以色列外,几乎都是英语系或西欧国家。
而重要的是,苹果的购并是否显露出其后续发展意向,对此DIGITIMES Research观察,2012年至今的17次购并中,有7次交易不易追踪苹果购并后的实际效用,然另10次的交易则有明确的产品、服务助益。
其中5宗购并是为了强化苹果的地图或定位技术,包含购并WiFiSlam(室内定位)、Locationary、HopStop.com、Embark、BroadMap等,其他多为零星助益,如购并Chomp公司来强化App Store上的应用程式搜寻、购并Redmatica公司来强化苹果的音乐制作软体Logic Pro、购并AuthenTec公司来实现指纹触控、Touch ID等,或购并Particle来强化iCloud、iAd等云端服务,以及前述购并SnappyLabs来强化苹果产品的摄影功效。
若不以近年为基础,而从苹果所有购并来观察,也显示苹果高度重视地图、定位技术,54宗购并案中,有16笔购并难以确认终的产品、服务助益,但另外38笔则可明确了解助益,其中8宗与地图、定位有关。
次多则为了强化提升iOS,然对此也仅有3次购并,分别是2005年FingerWorks的触控技术、2010年Polar Rose的脸部辨识、2010年的IMSense高动态拍摄功能。
另外2次购并是为了强化苹果的晶片技术,即2008年购并P. A. Semi与2010年购并Intrinsity,此外也有2次购并为了强化iWork办公室生产力应用程式,以及2次购并为了强化DVD Studio Pro多媒体影音剪辑应用程式,其余购并都仅对苹果单一产品、服务有所助益,重要性更次。
Google看好机器人技术应用
成立于1998年的Google购并次数远多过苹果,其首宗购并案为2001年的Deja公司,而后至2014年1月共购并了143家公司,近期的1次则为2014年1月购并的DeepMind Technologies。
事实上2014年1月Google共发动3次购并,DeepMind为其一,于1月26日购并,而Impermium于1月15日,1月13日则购并金额高达32亿美元的Nest,为Google成立以来金额次高的购并。
成立16年的Google有13年发动购并,与苹果的38年有16年发动购并,加上前述的并购宗数比较,Google确实更积极采取购并策略。另外Google每年约购并11家业者,也高于苹果的2.92家。
从尖峰购并年份来观察,Google尖峰的年份为2010与2011年,分别购并27与26家业者,此后的2012与2013年减为12与18家,但DIGITIMES Research推测2010年、2011年的高峰购并,极可能是因2008年、2009年的金融海啸,使Google的购并态度从积极转为保守,而后经济好转时恢复积极,同时对过去保守观望所未发动的购并一并反应,因而使得购并家数大幅增加。
所以更广义而言,Google自2006年开始即每年有两位数以上的购并家数,仅2008与2009年因景气因素而退至个位数,此后仍维持原有的积极购并性。相对的,苹果的购并尖峰年份在2013年,积极购并策略启动,推估2014年仍会采取积极作为。
从每年购并家数来检视,虽然Google看似维持原有的积极购并态度,然亦可能属增强发展,特别是首高与次高金额的购并均在近几年发生,如2011年以125亿美元购并摩托罗拉行动(Motorola Mobility),2014年以32亿美元购并Nest等。
在Google的143宗购并中,有44宗揭露交易金额,约30.7%,相对于苹果约为38.8%(54笔中21笔揭露金额),显见Google有较多比例的不揭露金额购并,通常未揭露的交易金额的购并,多是购并非公开发行的私有(Private)企业,且这类型的公司规模通常较小。
若检视Google购并金额的排名,则前4项购并金额均破10亿美元,即Motorola Mobility、Nest、DoubleClick、YouTube等,其余低于10亿美元的揭露金额交易,将其加总后平均,则每宗约1.59亿美元,全部揭露购并(加入前4大购并)的平均则为6.09亿美元。相对的,苹果的全部揭露购并的平均为每宗1.44亿美元,若一样略算前4大笔揭露购并,则平均值降至9,100万美元。
同样检视购并的国别,143笔中有105家为美国企业,占比达73.4%,苹果则约74.0%。由于差距极小,因此两业者对美国本土企业的购并偏好度相近,但论国家数则Google明显较多,共购并过18国的企业,而苹果为8国。
除美国外,Google购并次多的企业家数来自加拿大,为9家,此亦与苹果相近。另外,整体而言Google与苹果相同,均偏好购并英语系与西欧国家,如德国、英国、澳洲、瑞典等,也同样偏好购并以色列公司(Google并3家,苹果并2家)。
不过Google更广泛购并瑞士、西班牙、法国、巴西、芬兰、希腊、爱尔兰、日本、南韩、乌克兰等国家的公司,将购并范畴延伸到西欧更多国,以及东欧、东亚等区域。
同样以2012年之后的购并来观察Google的发展意向,2012年开始共有23次购并,其中10宗购并主要是对Google X实验室带来助益,其次有4宗对Android作业系统带来助益,其余则对Google+、Google Wallet、Google Docs等有所助益。
若以所有购并案来观察,则大的助益在于Android,共有14笔购并是为Android所发动,其次为10宗的Google X实验室,显见Android与Google X为大重点,但Google X为实验室,且近期的购并均为其所并,因此推估Google正更积极布局于新技术、新应用。
而进一步检视为Google X购并的10家业者,其中5家与机器人(Robot)有关,包含机器人手臂的Redwood Robotics、机器人轮胎的Holomni、机器人摄影机的Bot & Dolly等,估机器人是Google下一个发展重心,其于则为各类特有技术,如类神经网路、或高空风筝式发电机等。
除Android与Google X外,其他则为YouTube、Google Maps、Google+、Google Offers(团购服务)、Google Docs、Google行动服务、Google AdSense、Blogger、Google Analytics、Gmail、Google Search等,为上述产品、事业、技术的发展Google均发动3次以上的购并,其于则仅为1~2次购并,如Google Books、Google Sites、iGoogle、Picasa等。
各自看到不同的未来
统整上述,Google的发展重心在Android,而未来的更大布局在于机器人科技,苹果则以地图、定位、iOS、自有晶片等为主,两者的主要竞争领域仍是在行动作业系统,但后续的发展则又再度差异。或许两家业者看到不同的技术未来,也或许两业者检视自身有不同的资源与能力、优势、劣势等,而有不同的策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