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中...

首页 > 资料大全 > 技术资料 >

深圳手机厂内外交困围城难出 海外市场互相拆台

深圳手机厂内外交困围城难出 海外市场互相拆台
来源:IT时报 时间:2013-05-22
    出走海外或者坚守国内,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深圳的手机厂家们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道路突围。但海外市场却并非想象中的美好,国外恶劣的经济环境、国内同行间的内讧,都让这条道路上充满了未知数。而等到回头做国内市场时,却不得不面临着被“中华酷联”挤压到所剩无几的市场空间,而这也成了深圳“山寨”厂商们始终走不出的围城。

【海外市场 相煎何太急】

自己人在红海中厮杀

“失败的真正原因,或许是扩张速度太快。”在总结起“海外梦”破碎的原因时,章凌不无感慨地说道。与深圳许多中小手机企业主一样,章凌也选择进军亚非拉美等新兴海外市场,但数年之后他放弃了许多人眼中的这块热土。

章凌的自主品牌主要针对非洲、南美等区域,一度在埃及、巴西、伊朗等八个国家都设立了子公司。但在急速扩张的背后,章凌却发现存在失控的风险:“为了经营方便,在海外大多雇佣当地员工,而且财务权基本上掌握在分公司手中,总部管控力偏弱。”到了业务急速膨胀的后期,这种后患显现无疑:“总部的命令基本下不到分公司,而且雇佣的员工从开始的克扣利润,发展到截留货款,到后连人都跑光了。”章凌的话语中充满了自嘲的味道。

章凌的失败是诸多国产手机企业在海外失败的一个缩影,而给整个海外市场带来更致命影响的,则是国内同行之间无休止的价格厮杀与放账生意。在海外从事ODM行业的手机厂商人士赵丰告诉记者,国内手机厂商蜂拥而至进入印度、非洲等市场后,除了少数塑造自身品牌的企业外,大多数还是依靠传统的OEM、ODM模式,陷入同质化低价恶性竞争,迅速拉低了行业平均利润。“出口的毛利润已经到了5%~10%左右,平摊下来每部手机能有几块钱的净利润就不错了。”赵丰对记者说道。

恶性竞争带来的另一后果是,在和当地代理商合作的过程中,国内厂商逐渐失去了话语权:“国内企业之间相互压价,甚至为了抢夺订单不惜做亏本销售,使得我们在跟当地渠道商、运营商合作时没什么底气——他们可选择的品牌实在太多了。”赵丰无可奈何地说道。

“放账”抢单诱发倒闭潮

国内手机厂家的价格战打到后,单纯靠低价已经无法吸引当地代理商的眼光,于是便出现了“放账”的竞争方式:给当地企业赊欠货款,允许其先提货销售。章凌将这种方式形容为滚雪球:“为了换订单,很多企业都在海外放账,数量越滚越大,到后来当地代理商——国内贸易商——国内制造商——国内原料商整条产业链都在赊欠货款,资金链崩得越来越紧。”但漫长的周期和国外的不稳定环境,诱发了一波又一波的倒闭潮:“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链条上的企业都会被牵连。”

这种放账还面临着货款两空的巨大风险,据一家国内知名品牌的负责人介绍,在同印度品牌MAXX进行ODM合作时,在对方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给予账期支持,而对方不仅没有在规定时间还款,还拖延数月迟迟不回复。就在他们给对方发去律师函后,对方竟否认这笔货款。而章凌的遭遇,则更要悲情:“公司在肯尼亚有中国代理人,当时在给内罗毕的当地企业放账销售,但多次催促还款后都没有结果,不仅27万美元的货款打了水漂,负责人也是不明不白地客死他乡。”

一名非洲市场的中国代理商对记者表示,除了恶性竞争导致的坏账外,当地企业的信誉本身就不好:“尤其是在非洲和印度市场,有很多人都借机浑水摸鱼。另一方面国内企业本身的操作也有见不得光的灰色地带。”但据章凌介绍,在经历了几次倒闭大潮后,现在各个链条都是现金交易:“在信用严重透支后,贸易商很少再去给代理商放账,也就从源头上避免了这一行为。”

【苦海无涯 回头并非是岸】

抱怨被大品牌低价压制

海外市场过得不如意,但这些厂商想重返国内市场,回头上岸的过程并非那么容易。

“今年除了魅族、步步高、小米等外,不亏损的手机企业都没几家。”深圳某一线手机品牌的内部人士韦浩对记者表示,国内手机行业的盈利形势同样不容乐观,而这对于主打亚非拉美海外市场的中小厂家来说更是压力:“海外市场做OEM等贴牌机本身利润就很差,现在再想回头做品牌,市场几乎被中华酷联这几家企业所垄断,只能是有苦说不出。”言语之间,对于目前的市场现状,韦浩更是不满:“那两三家占着巨大资源和巨大份额却不挣钱的公司,在业内频频掀起价格战,只是依靠运营商渠道吸引用户,让那些想做自己品牌和产品的企业赚钱空间变小。”

而赵丰则认为,价格战已经成了在国内市场生存的法则:“现在做国内市场的品牌,每台的利润大概在20~30元之间,有时候甚至连10元都不到。这种形势下,运营商渠道作为利润空间相对比较大的市场,成为厂商们争夺的焦点。如果将中间渠道的利润省掉,从出厂到终端的直接利润空间在50%左右。”

重新回归山寨

“运营商渠道能否赚到钱,决定权在运营商身上,事实上大多数的定制机都没什么利润可图。”章凌说,许多企业为了进入运营商渠道会把价格压得很低: “这种亏本投标的模式下,企业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小品牌只能寄希望于交货周期拖得足够长,能够拖到原材料成本下降,尽量少亏损。有些企业则是在硬件上做起了文章,譬如将规格中的屏幕换成低成本的屏幕,或者是换低档次的CPU。”

而在价格战的泥沼中,中小厂商的自主品牌梦很难实现: “要推自主品牌,就意味着要在媒体广告、渠道推广、售后服务方面投入巨额资金,这不是轻量级厂家所能承受的。”赵丰直率地指出,“深圳有不少厂家本来靠山寨生意攒了点钱,但想上岸做品牌时,基本上是做一个死一个。”这种尴尬局面,使得许多手机厂商又不得转向传统的仿制机、白牌机等山寨生意,避开与市场上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品牌相竞争,主打二三线城市的消费群体,“没法做品牌,就只能活在见不得光的角落,但依靠低成本的研发和运作,实际日子过得还算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