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大家对视频监控质量,以及监控角度的日益的看重,如何能够在更加经济的情况下实现更加完善的监控,则成为不少人心目中纠结的地方。而全景摄像机的风靡也就成为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过,是不是真的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安装全景摄像机呢?或者说是不是安装了全景摄像机,就真能省下建设中的设备成本么?下面就让我们更加细致的来看看当中的玄机。
其实对于全景摄像机的能力,在用户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认为,以全景摄像机的特点,如果依靠其以一敌多的话,并非不是什么难事。而同时又有的用户认为,监控摄像机虽然可以以一敌多,但是它的限制条件有时候却过于苛刻,几乎没有几个可以轻易成行的地方。这样的支出和普通的监控摄像机并没有差出太多。
其实,从结构上来讲,全景摄像机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在摄像机的内部封装多个
传感器
,通过对画面的进行图像的拼接来获得全景的效果。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上,主流全景摄像机的结构是把几个上百万像素的高清传感器,以视场角为45°或者90°的独立短焦镜头封装在统一的外壳中,其中将数字处理与压缩技术等核心功能集成在前端的固件上,通过将几个单独的画面按照用户的需求集成为180°或者360°的高清全景画面,然后再有相应的监控系统传输至后端的管理平台。
全景摄像机
从这样的工作结构来看,确实从监控前端的结构上,就彻底解决了监控死角的问题。几乎不需要任何其他的额外付出,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事实真是这样吗?
尽管在前端上,全景摄像机已经很好的完成了"兼容并包",但是在传输和后端的能力上,却是全景设备鞭长莫及的。
首先,全景摄像机在工作中面临的挑战便是带宽的压力问题。由于全景摄像机比普通的工作覆盖面更大。所以在工作中,它要比普通的摄像机多出图像矫正,图像拼接,虚拟化等许多额外的功能。因而其所产生的信息量也就比普通的监控摄像机更加的庞大。
全景摄像效果图
而在传输过程中,这部分内容必然会占据更多的网络资源,同时需要存储海量的数据信息。因此,这对于一般的监控传输系统,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在使用中,也需要对系统相关环节的进一步改进。
当前,在降低传输压力方面,业内大多采用两种办法。种是先将前端的视频进行压缩,而后再进行相应的传输;或者就是采用先压缩传输,再进行后端服务器修正的方式进行处理。不过,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它对于视频质量的影响也都是难以避免的。
全景监控存储的困境
其次,就是存储压力的问题。如今,在高清需求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全景摄像机的单个镜头的信息量就已经十分庞大,而一旦实现整合之后。对后端存储的巨大压力将不言而喻。
因此,为了"吞下"这些庞大的信息量,存储端的改变也就成为了用户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在当前的应用中,不少的厂商都采用分布式的存储架构,搭配DAS或者NAS等存储方式进行工作。而这些相对于传统同规模系统的投入的话,额外的投资是不可避免的。
全景监控兼容性的未知
后,我们还需要面临的问题就是系统兼容性的问题。由于当前在视频监控的系统开发上,并没有一些太过明确的设计与应用标准。因此,我们已有的后端系统能否接纳我们前端的全景摄像机,或者在未来的扩展中,是否能够实现很好的兼容,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
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在配置尤其是升级全景摄像机时,有可能会因为系统的兼容性问题而再一次准备好额外的支出。毕竟对于当前习惯用平台独立性维护自身利益范围的厂商来说,这种情况还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全景摄像机在前端的一些方面上,可能具有更强的覆盖能力,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满足。但是如果要将其放到整个系统来看的话,则可能就变成了需要面对更多的转折或者困惑,我们不得不为前端的便利而花去更多的"学费"。所以,全景摄像机到底是给我们省钱还是费钱,恐怕还真不是随便挑挑就能够说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