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ofweek
时间:2012-12-10
过多的选择往往比没有选择更令人痛苦。在产业变革之际,探究企业和产业发展背后的驱动力,便显得有意义起来。
上篇:拥抱创新经济学
创新推动经济
在从经济学角度审视IT产业之前,不妨让我们先戴上生物学的“眼镜”观察一番。
Facebook、微博等社交媒体之所以替代搜索引擎成为互联网发展新的引擎,并非因为技术上的优势,而是凭借了“人是社会性动物”这一兼具生物学和社会性的属性取胜的。
类似地,人们也常常用“优胜劣汰”这一自然法则来描述开放市场的竞争,这往往是在相关技术平稳发展中,比如说,诺基亚多年称雄功能手机市场,可谓是强者恒强。但当新的颠覆性技术出现后,苹果凭借智能手机取而代之,这个时候,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就要比“优胜劣汰”来得更为重要,过去的强者在技术变革时并非总能大者恒大。究其原因,还要借用“生命周期”这一生物学的概念。
生物学上,物种因为个体生命周期的存在得以进化。同样,正是因为有了生命周期,新的技术、产品和产业才能替代原有的技术、产品和产业,进而推动经济乃至社会的进步。
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从1922年开始发表有关经济长周期波动的论述,因而被称为长波理论的奠基人。在长波理论看来,从农耕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200多年的经济,呈5次长周期的波动性发展,这5次长波周期分别是由水力、蒸汽机、电力、内燃机和信息技术等5项主导技术依次推动的。随着该长波周期内具主导地位的新技术的扩散,围绕该主导技术将建立起新的技术集群和相应的产业,并逐步影响到经济、政治乃至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长波周期始于主导技术的扩散,扩散意味着主导技术在更大的范围得到应用,因而能在更大的范围影响市场,进而影响产业乃至经济,这也是其颠覆性逐渐由显现到强化的过程,与之对应的是技术生命周期中的发展期而非导入期。
到了1939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出版著作《经济周期》。他认为,经济的发展是动态的,在经历繁荣——萧条——繁荣后,经济从现有均衡走向新的均衡。这是一个创新过程,而正是企业家通过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扮演着创新开拓者和推进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