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时间:2012-12-01
——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原常务副总经理 蒋兆祖
印度今年7月30日、31日连续两天发生重大停电事故,涉及20个邦,影响人口6.7亿,造成中央大电网瓦解崩溃。印度大停电事故,给我国电网建设将带来哪些影响和启示?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原常务副总经理蒋兆祖。
记者:你认为今年7月印度大停电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蒋兆祖:印度今年7月30日、31日连续两天发生重大停电事故,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史无前例的。印度这次大停电在全国五大区域电网中有三大区域电网(包括北部、东北部、东部)崩溃,全国28个邦中有20个邦、一半以上人口被迫电力供应中断。地上地下交通陷入混乱,首都新德里供水系统瘫痪,数百名矿工被困井下。西方媒体评论认为,印度堪称全球停电国。据媒体报道,这次事故的原因是,西部与北部电网一回交流40万伏联网线路跳闸,引发功率转移,以致连续跳闸终发生几个区域电网大停电事故。
根据30多位电力专家综合分析的结果,实际上,印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通过建设直流工程将东部、西部、南部、北部四大电网实现直流异步联网。1992年通过建设22万伏和40万伏交流输 电线 路,实现了北部和东北部电网同步互联。结果在1996年10月,印度北部电网因负荷过载停电,影响两个邦1.45亿人口用电。进入21世纪后,通过建设许多条40万伏和76.5万伏交流输电线路将东部、西部、东北部和北部四大区域电网强联成一个统一交流同步中央大电网,导致电网结构不合理、不安全,埋下了大停电的隐患,这就是造成印度大停电的主要原因。这次事故,也是从北部电网开始,引发连锁反应,造成中央大电网瓦解崩溃。
记者:类似的事故是否在欧美发达国家也发生过?
蒋兆祖:对。美国和加拿大2003年大停电也是由于美国和加拿大是以交、直流多点混合联网,结网非常复杂又很不合理,而且电网规模大、电压等级高,事故一发生,造成用电负荷大范围转移,电网稳定破坏导致大面积停电。而南部、西部电网与东部电网都是采用直流工程非同步互联,没有遭受大停电的影响。
2008年美国电科院研究了美、欧多次重大停电事故的教训,提出将美国东部电网用直流工程分离为四个交流区域电网;欧洲几十个国家电网之间互联,多采用交流弱联方式,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都具有可控性。日本去年3.11大地震和海啸,使东京电力系统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但没有发生全国性大停电,其原因在于日本九个独立运行交流同步电网,相互之间采取了直流互联或交流弱联的联网方式,都具有可控性,有效阻止了东京电网事故范围的扩大。
记者:从欧美和印度的经验教训出发,我国应当走出一条什么样的电网建设发展之路?
蒋兆祖:目前,我国如果采用交流特高压将华北、华东、华中三大区域电网强联成一个统一的 交流同步大电网 ,必将为今后发生大停电事故埋下严重隐患,遵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战略目标要求,今后我国电网规划建设应走一条科学、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之路。
,必须尊重电网发展的科学规律。要从理论和实践上高度重视交流同步电网具有不可控制的固有技术特性,一旦发生故障或遭自然灾害和战争攻击,必将引发连锁跳闸、稳定破坏、瓦解崩溃的骨牌效应,造成大规模停电灾害。交流同步电网电压越高,电网规模越大,稳定问题愈突出,越难以控制,也越不安全,发生大停电事故概率也越大。印度这次大停电事实,再次证明尊重电网发展科学规律的重要性。
第二,电网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都必须坚守住“安全”的这条红线。这次印度大停电事故,给世界各国政府和电力部门敲响了世纪警钟。我们必须从维护国家安全战略高度,从电网与 电源 建设指导思想、规划设计、运行管理等各方面全面贯彻落实,力求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三,坚持科学合理的电网结构是电网安全稳定的基础,这是我国总结的基本经验。我国现有的以六大区域电网为基础的分层、分区、分散外接电源和区域电网之间采取直流工程互联的电网结构,已为30多年来运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合理的,这是我国老一辈电力专家对电网建设的理论创新,也为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20多次重大停电事故所反证。
第四,必须控制交流同步网规模。交流同步网、电压等级越高,电网规模越大,电网发生稳定破坏、瓦解的概率越大,也必然为大停电埋下严重隐患。2008年我国雨雪冰冻灾害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优化电源电网结构布局,合理确定输电范围”。希望决策部门加强检查监督,贯彻落实,切不可好了伤疤忘了疼。
第五,今后重大电网规划建设项目,尤其是交流特高压项目,必须按照国家规定严格实施社会安全风险和经济效益评估论证,并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力求避免决策失误。对违反科学民主决策程序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追究责任,使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