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易
时间:2014-08-09
在今年6月召开的苹果公司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苹果发布的iOS8系统一个重大提升点,就是健康应用的加入。苹果在iOS8中内置HealthKit健康管理应用,支持健康医疗产业的第三方可穿戴医疗设备,并将数据与医疗机构打通,成为健康管理平台。
如果在两、三年前提到可穿戴设备或是可穿戴医疗设备,可能听说过的人少之甚少,但如今,这些设备正在走近普通人的生活,并迅速刮起热浪。
与此同时,各路资本闻风而来。今年3月,三大IT界巨头Intel、Google和Facebook同时宣布在可穿戴设备领域投资加码。在国内,小米、婚恋网站世纪佳缘等都开始涉足这一领域。
据《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了解,目前可穿戴设备主要应用于娱乐、医疗保健和保险三大领域,以健康基础指标跟踪类可穿戴设备的时尚元素开始活跃起来,越来越多的厂商和时尚公司在外观和舒适度上角力。而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崛起,对传统的医疗行业和医疗器械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事实上,可穿戴医疗设备潜力不在于硬件,而是通过硬件来收集医疗大数据,并借此创新盈利模式。
明年市场规模超10亿
在许多资本眼里,可穿戴医疗设备已经变成了一个诱人的蛋糕。
ABI公司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大约有3000万的无线可穿戴式健康传感器应用在医疗电子领域,这个数字比2011年增长了37%。同时,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到2017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将接近50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可穿戴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的运用,主要有电子传感器纹身、智能健身手环、智能隐形眼镜、可穿戴止痛贴、智能手表和智能袜等。
国内先接触的可穿戴设备,或是苹果公司在2006年推出的带有Nike+功能的iPod。记者留意到,Nike+其实只是一个简单的软件应用,利用iPod自带的重力感应装置,开发出跑步计数功能,同GPS定位、远程咨询等计数结合起来,为跑步或者散步者提供距离、热量消耗等功能,这正是可穿戴设备在健康领域的应用之一。
Nike借此推出了款带有可穿戴功能的跑鞋AirZoomMoire,进一步收集步幅、力度等数据,向锻炼者绘制出其锻炼效果的全景图。
斯蒂夫·乔布斯生前曾这样评价Nike+:“我们和Nike的合作将运动和音乐的结合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样,你就拥有了一个私人教练或者是跑友,激励你迈开每一步。”
2010年,Google陆续为其智能眼镜申请专利,行业先驱Nike也一路高歌猛进,在2010年开发出Nike+Running,并与Twitter和Facebook绑定,将跑步运动作为社交运动,在中国,则是与新浪微博、微信合作。
与此同时,不少国内厂家也蠢蠢欲动。记者在网上搜索“可穿戴医疗”发现,各种手环、腕表应有尽有,不少原来做移动互联网的厂家和一些有意向的手机厂家皆有涉足。就在近,小米手机推出不足百元的可以监控呼吸和睡眠的手环,腾讯发布微信健康手环。
尝试跨界合作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可穿戴医疗设备给人们描述了超乎想象的科技蓝图,比如监测大脑数据追踪情感、健康数据等。
在国泰君安研究员李秋实看来,可穿戴设备将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为医疗器械行业带来一场革命。其产品不仅可以随时随地监测人体的健康指标,还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比如,可以通过智能手表,自动输入人体健康状态和运动状态,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体验将由此迎来革命性的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已有超过十几款的可穿戴医疗设备问世,如智能体温计、智能手环、智能血氧仪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了解到,华为、小米已成立专门事业部准备发力可穿戴医疗领域。
与此同时,APP软件也成为搭载硬件活跃用户群体的重要平台。今年,拥有数千万活跃用户的大姨吗公司,先后与睿仁、PICOOC联合推出智能体温计和智能体重秤。用户使用智能产品后可迅速获得包括脂肪含量、水分含量、肌肉量等近10种身体健康指标,同时在数据分析引擎的支持下,可以收到分析报告和健康建议。
此前,大姨吗CEO柴可公开表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和想象空间巨大,在健康医疗领域里,大姨吗依靠自有APP的大数据平台,扩充医疗领域,通过与医院、保险等其他行业的跨界商业合作,推出更为专业的医疗增值服务。
宝莱特董事长燕金元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做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公司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创新型公司,他们通常把概念炒得很大,吸引风投融资,但大部分后做不下去;另一种是传统企业,主要关注可穿戴设备的产业化和方向性决策,考虑能不能赚钱。于是,前者往往选择一些娱乐级的医疗设备,后者则选择专业级的医疗设备。
“如果在产品定位时认为时尚性重要,就要选择手环这样的快消品,外观吸引人,更换样式的周期很短。如果要做专业、技术门槛高的医疗产品,就需要经过漫长的研发、资质认证,但这类产品往往精准度更高,医疗效果更好。”燕金元如是分析说。
目前,健康保险商也在采取行动与可穿戴技术公司、医疗保健领域内的初创公司以及其他一些公司展开合作,为客户提供奖励,让客户将应用和设备与他们的保险方案关联起来。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在美国,已经有一些健康保险公司尝试将可穿戴医疗设备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作为代价,用户必须同意将设备采集的数据提供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付费购买这些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他们可以分析用户的生活习惯,作为调整相关保费的依据。
在国内,也有一些企业蠢蠢欲动。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李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健康大数据是移动互联时代颠覆意义的新产业,也将重新定义医疗产业。在欧洲,有保险公司购买手环这样的可穿戴设备送给客户,长期、实时监控客户的健康状况,以减少客户吃药、进医院、做手术的几率,从而降低公司赔付的成本。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留意到,APP平台“乐动力”就与大都会人寿合作,用户可以用通过运动获得的乐动力积分来换取相应的保险产品。燕金元也表示,未来将与保险公司合作。
事实上,通过硬件来收集医疗大数据,并借此创新盈利模式,也代表了可穿戴医疗设备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ABI公司预计,到2017年,用于远程病人监控以及在线专业医疗的应用,将占到可穿戴无线设备市场的20%。有分析认为,如果扩展到整个健康领域,健身和医疗可穿戴设备将占可穿戴设备市场的60%。
世界知名医疗咨询机构IMS预计,到2050年时,全球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超过60岁,高血压、晚发性糖尿病、心脏病等需要监控的慢性疾病将成为可穿戴设备需求增长的动力。
发展前景虽然美好,但终还是要靠资本和技术来推动。
在燕金元看来,可穿戴医疗是一个要长期投入的产业。在大数据、粉丝经济等新概念下,外观炫酷的可穿戴设备,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一部分消费者购买,但是冲动消费无法产生持续的购买力,已经购买的用户也不会持续、长期佩戴。
欧姆龙产品经理陆岳靖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根据现在的技术能力范围,短期内不可能出现一款集所有功能于一体的可穿戴设备,未来可穿戴医疗设备必然要在细分领域深耕。
记者留意到,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可穿戴医疗设备,虽然实现了部分健康数据的采集,比如心率、运动量、睡眠时间等,但在数据的系统管理和潜在价值挖掘上做得还不够。一位行业观察人士表示,现在智能手环的原理大同小异:通过内置加速度计计算使用者的步数、一天的活动水平,将数据发布到手机APP上。要想实现差异化,首先得在硬件上下功夫,把硬件做得舒适、续航时间长,再在便携性和外观上寻找突破口;第二是加入能测量更多生理指标的传感器,这是没有硬件开发经验的互联网公司的硬伤;第三是对后端数据的整合运用,把采集的数据进行再利用。“更多用户是希望有一款应用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指导,而不只是数据曲线描述。但这对厂家提出高要求,如果要切入医疗领域,还需要强大的芯片、算法、医疗技术和专业团队作支撑。”
在采访中,已经有一些厂家透露,正在探索数据平台背后的价值,即智能穿戴设备不能单单靠卖硬件赚取价值,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更多是在增值业务和服务上寻找赢利点。这种思路就是借鉴传统的医疗监测设备,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采集的数据由医生来解读,而设备方要做的就是汇集大量病人数据和专业诊断数据的医院和医疗研究机构。橙意家人创始人张丹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描绘她的商业模式:患者提供体征信息,医生根据体征信息进行诊断,患者到药房开药或在医院进行相关治疗。
不难看出,如何提供体征信息,成为了这个医疗产业链的前端。这意味着,可穿戴医疗设备如果能充当健康管理的角色,将便于与智能医疗、移动医疗接轨。但前提是,硬件监测的健康指标可以直接供医生临床运用,这就对可穿戴设备的硬件技术提出了“医疗级”要求。所幸的是,现在拥有专业技术背景的医疗器械公司和互联网科技公司正在努力打通这条产业链,技术变革和行业整合在不久之后或就能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