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OFweek电子工程网
时间:2014-05-21
(作者:李安定)
狼,终于来了。
特斯拉的到来,再次引发了中国人对新能源车的关注。纯电动车,因为与IT,与互联网,与电商模式的接驳,吸引的眼球,远远超出了五年前那次电动车热。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纯电动车,特斯拉是电动车“替代汽车”的救世主,还仅仅是一个激进新颖的商业模式?结论还有待剧情的深入。
过去的五年,中国刚刚正从一次电动车大跃进中走来。
2009年全球金融海啸,科技部门寄希望纯电动车实现“弯道超车”,抢跑全球汽车业。电动车热几乎成为举国体制:决策层期待战胜危机的突破;地方志在科学创新的业绩;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然而却因严重低估电动车研发和世界技术水平的差距和推广的难度,大笔“学费”砸下去,各种规划却基本落空。
按照2009年中国政府公布的《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早在2011年,以纯电动车为主的新能源车产量就要达到50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5%;而直到2013年底,真正卖到消费者手中的纯电动车却只有数千辆。
从百年历史的有轨电车到城乡数以亿计的电动自行车,在中国人看来,纯电动车技术门槛低,弯道超车的把握。尽管在发达国家,纯电动车只是新能源车技术路线并进的众多选项之一,在中国却成为“孤注一掷”。
但且行且知,电动车不但要有传统汽车研发制造的功底,还要有动力电池、集成控制、电机等方面的创新突破。当许多中国的电动车专家教授被跨国公司请出国门参观,看了人家的电动车研发手段和验证流程时,方才感慨天外有天,与之相比绝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所谓 “弯道超车”只是中国人关起门来的臆想。
泡沫和喧嚣终于过去,一批脚踏实地的中国企业脱颖而出。比亚迪、北汽等一批执着于新能源车研发的企业如今信心满满地提出,即将推出堪比特斯拉的车型。
2001年1月,底特律,新世纪个国际车展。对丰田汽车公司社长张富士夫的专访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时逢全球汽车业一轮大兼并。我问他,丰田如何迎战这次资本大潮。他的回答似乎和企业重组并无关联:新世纪的主动权在那些掌握节能环保技术的企业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