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OFweek电子工程网
时间:2014-05-08
OFweek 电子工程 网讯:故事的开始都是简单的。1987年,已经43岁的任正非筹集了21000元人民币,在深圳组建了华为公司,专做用户交换机(PBX)的香港公司的销售代理,获得了桶金。一晃27年过去,目前华为的员工数已超过15万,业务遍布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销售收入达2400亿元左右,超越爱立信、诺基亚等巨头,成为全球的电信基础设施供应商。
一个70岁的商业思想家,10多位40岁出头的战略企业家,几千位30-40岁出头的中高层管理者,率领着10多万20-30岁的以中高级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知识型劳动大军,孤独行走在全球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华为,一个以“狼性文化”著称的全球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它的成功绝非偶然。
不知从何时起,华为被冠以“神秘”、“封闭”、“不开放”的名号,鲜有人关注华为在市场、技术、经营管理方面的大踏步开放路线与大刀阔斧的实践。而就在2014年5月2日,一向甚少在媒体前曝光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华为公司计划加大在欧洲的投资,并以开放的心态融入世界市场的竞争。从低调到开放的态度转变背后,折射出了华为怎样的逻辑?在华为不可复制的成功背后,又有着哪些深藏不露?
是时候聚焦到华为的逻辑了。
聚焦研发,心无旁骛
“华为15万员工,有7万以上的员工都在做研发。公司的销售额2000多亿,超过12%的资金又被投入到研发中。在中国很难有第二家企业能超过这个规模了。”王良明,前华为欧洲区客户经理,从2006年到2012年,在华为工作的6年里,见证了华为的高速发展。
时间回到1988年,华为创立初期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桶金。此时,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任正非意识到这项技术的重要性,将华为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身处房地产热和股票热的核心地带,任正非不为所动,取代而之的是对知识与技术的尊重。同时,他把“保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有必要且可能时还将加大拨付比例”写进了《华为基本法》。
对此,王良明颇有感触。“曾经中国的汽车产业基础很好,但因为走了捷径,与国外合资,终没有发展起来。反观中国的通信设备领域,超过60%都是华为、中兴这些本土企业。为什么华为能做到行业老大,走向国际?因为华为一直都坚持将赚的钱继续投入研发。从交换机到无线基站,从手机到企业网,华为的规模越做越大,靠的就是过硬的技术。”王良明对记者说道。
相比之下,数据更能直观说明问题。2013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为人民币306.72亿元,占收入的12.8%。近10年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1510亿元。截至2013年12月31日,华为累计申请中国专利44168件,外国专利申请累计18791件,累计共获得专利授权36511件。
同时,华为在德国、瑞典、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土耳其、中国等地设立了16个研究所,进行产品与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人员约7万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5%)。
“华为的研发启用了全世界秀的人才,用这个国家擅长的科研领域的人才为华为服务,比如在印度的研发中心,就有不少软件方面的人才。”王良明说道。
超低成本,弯道超车
“华为投入1元钱研发出来的东西,欧洲公司需要投入10元钱才做得出来。”这并非虚言。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还没有自己的通信产业,“七国八制”是中国通信市场好的写照。8种制式的机型分别来自7个国家: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美国的朗讯、瑞典的爱立信、德国的西门子、比利时的BTM公司和法国的阿尔卡特。一个普通家庭若要想装一部电话机,费用相当高。安装电话要先向邮电局交5000~6000元,邮电局再以每部电话2000元上下的价格向交换机厂商采购交换机,而交换机的成本仅300~400元/线(一线即一部电话)。
ICkey(云汉芯城)是一家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网, 提供Digikey、Mouser(贸泽)、Element14(e络盟)、Wpi(大联大)、Future(富昌)、Avnet( 安富利 )、Arrow(艾睿)、Chip1stop、 Onlinecomponents 、 Master 等主流供货商的芯片采购服务,在IC采购, 元器件交易和IC交易业务领域中排名的在线采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