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安防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行业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20%。安防作为社会公共安全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刚性需求是必然的。2012年国务院预算报告显示,“公共安全”2012年预算数是7017.63亿元,比2011年执行数增长11.5%。另外,近期国务院及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安防行业未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政策推动需求,安防企业五大新模式挑战在即。
政策推动,平安城市建设有新要求
随着法制,平安城市正从传统安防到平安城市大安防体系、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方向发展。展望未来,平安城市将与城市应急、数字城管、智能建筑、工业与自动化控制等各个方面融合,全面服务居民生活。可以说,平安城市是现代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平安城市将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发展。
不得不承认,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平安城市建设从传统安防转向智慧城市建设,将使安防市场涌现巨大商机和广阔发展空间,高清摄像机和智能化监控设备需求持续升温,尤其智能交通成为新时期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未来几年视频监控行业都将保持高景气度。
在此过程中,以视频监控为核心的安防产业已从原先较为单一的视频采集和存储向更标准化的端到端系统解决方案转型,从
芯片技术到集成软件的创新也在推动着安防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高清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加速发展。安防视频及相关数据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仅以国内一线城市的交通监控为例,每天平均产生0.3PB至6.7PB的视频数据。
面对这些海量数据,如不对其进行智能分析,将是非常笨重的。此外,目前的监控摄像设备用途单一,但如果它们可以和其它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将有可能解决城镇化建设中的诸多问题。比如,将摄像设备中有关车流的数据和空气质量传感器中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我们也许可以通过调整信号灯的时间,优化车辆在路口等待的时间,从而减少排放和污染。
安防产值成倍提升,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
数字化、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四大趋势,将推动安防产值成倍提升。数字化和高清化主要是指包括摄像头在内的一整套设备的升级换代,更先进的设备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四化”意味着更加先进和智能的设备,同时也意味着安防进入智能应用时代,软件应用平台在安防中的投入比例也将大大增加。一些分析师将安防行业分为设备安装、应用深化和运营三个发展阶段。2013年是国内安防智能化应用元年,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安防应用企业的收入增速明显提高。安防行业价值链下沉,应聚焦那些拥有客户资源、资金实力和平台技术三大优势的企业。
民生证券认为,未来十年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人口集聚从根本上要求增加安防投入。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城镇化率达到70%之前,城镇化进程都不会减速。与此同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表态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潜力,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将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而我国城镇化率目前刚达到50%左右,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国内政策来看,未来十年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城镇化将带来人口的集聚,安全隐患随之增加,从根本上要求增加安防投入。
互联网挖掘安防“大数据”,中国企业要在应用方面加把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随着社交网络的逐渐成熟、移动带宽迅速提升,更多的传感设备、移动终端接入网络,产生的数据及其增长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多,互联网上的数据流量正在迅猛增长。而国内一些的互联网企业,包括新浪、腾讯、阿里巴巴等,已开始实质性的探索。互联网企业发展正挖掘着安防“大数据”,推动着智慧城市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人与自然之间的信息沟通方式的发展,我们生活的环境将越来越具备“智慧”特征,我们也将能更“智慧”地利用信息,对世界和他人作出更加“智慧”的判断与回应。而智慧城市的发展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只有确立了“智慧来自大数据”的核心共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才能“四两拨千斤”。
智慧城市要体现出人类社会对现代城市和运营管理新的科技发展的水平、智慧,它必然来自于对大数据充分分析和利用。建设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范式和新战略。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包涵各个方面,如城市管理、医疗、交通、能源、公用设施、水资源、安全、教育和食品等各领域,涉及的领域包括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3G/4G宽带通信等。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拉动经济,业内人士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有望超5000亿。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而大数据就像血液一样遍布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生活等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城市管理正在从“经验治理”转向“科学治理”。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大数据将遍布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人们包含衣食住行在内的生活方式,再到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直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在大数据支撑下走向“智慧化”,大数据成为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
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是系统性工程,主要包括透彻感知、传输数据、智能分析这三大环节,覆盖了目前智慧城市的所有企业实体。在透彻感知阶段,需要利用遍布各处的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对项目状况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这就可以为“传感设备”的硬件提供商带来大量订单。譬如路边常见的监控摄像头,以及车辆中安装的电子标签(ETC),甚至智能手机都可作为传感设备。
收集到数据后,就需要实时传输到各个信息中心,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将扮演这一环节的重要角色。在此之后,便是整个智慧城市项目中为关键的部分——让“数据会说话”。政府、企业在已有数据之上进行智能分析,发挥预测、管理的功能。
过去的IT行业对底层设备和基础技术的要求很高,每当国内企业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力求取得技术突破时,国外早已将核心设备推进至下一阶段。于是,国内企业一步落后、处处受制于人。而建设智慧城市中,硬件基础设施的水平中外基本同步,但数据分析应用的中外技术差距却并不大。而且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很多公共数据,更了解政府需求、更能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国内企业更易赢得商机。中国企业要在数据分析应用方面再加一把力。
智慧城市建设提速,五大新模式挑战在即
目前,“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造福民生、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对于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智慧城市”将从新产业、新环境、新模式、新生活、新服务五大方面出发。包括充分利用信息互通和共享,挖掘新服务,分析确定优先改善领域,并通过兴建智慧产业园的方式实现产业规模效应,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智慧城市”可以有效地提升能源管理和环境监控,从而保护环境;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建设模式将呈现多元化、定制化趋势,取代在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发展阶段以政府为主导的建设模式,通过特许权经营、公私合营、企业主导建设运营、电信运营商主导建设运营等多种模式,共同建设智慧城市;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市民的生活水平;此外,“智慧城市”还可以加强政府管理,促进服务型政府转型,帮助打造和谐城市的典范。
总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全生态系统之间展开通力协作,面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复杂模式和多样化格局,城市管理者亟需通过深入而有效的顶层设计来指引发展方向、规划建设步骤,有针对性地引入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和社交等新兴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