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雷锋网
时间:2013-12-11
与可穿戴设备超前的概念相比,物联网给人的感觉仿佛要更加贴近生活一些,但现实却是物联网的普及和穿戴式设备一样进展缓慢。那么,作为现代社会智能化发展趋势的集中体现,究竟是什么阻碍了物联网的普及呢?
严格意义上来说,物联网并不是一个新生的产业,从宏观上来说,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互联网在实现了“人联网”之后,紧接着就轮到没有生命的“物联网”了;而从微观上来说,物联网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简单的局域网,也可以称之为是工业自动化的升级版。
物联网为何发展地这么“龟速”?
不过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物联网发展的滞后并不是因为相关产业发展拖了后腿,而是物联网的概念本就存在一定程度的“伪”和“虚”。
首先,物联网的很早就出现在我们的周围,比如智能交通、车联网等等,都隶属于物联网的范畴,而我们现在所指的物联网,主要指的是跨界物联。尽管业界称之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但物联网却离草根大众非常遥远,因为真正的物联网太过庞大(参考IBM的智慧地球),不仅行业内没有统一标准,而且也缺乏。
我们知道,互联网之所以能如此成功的实现全球互联,是因为其无论是传输协议、终端架构还是操作系统都很好的解决了标准问题,但在物联网普及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应用、传感器、传输等几方面大量技术的出现而导致方案互不相同,目前的多数物联网企业也多半是孤军奋战,使得行业与行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都相互封闭,终既无法降低研发成本,也不能开创新的商业模式,更不能产生规模经济。
另一大麻烦来自于物联网可能对用户隐私造成的困扰,特别是射频识别技术的广泛使用将会使大众隐私暴露的一览无余,在用户体验到智能和高效之余,个人信息也会源源不断地流入那片灰色地带。毫不夸张的说,物联网将可预见的成为继病毒和黑客之后个人信息更复杂多元的泄密通道,更为严重的是,它可能会伴随着物联网在商业和国家层面的普及而带来更大的隐患。不过目前该如何规避这些问题还并不明朗,因为整个行业都还处在萌芽阶段,只有颁布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来进行约束和管控,才能让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下去。
物联网要做到万物互联,需要在传统产品上加入传感器模块和网络接入,但是不同产品之间的差距可能会使这一步骤实现起来万分困难。同时相比较于互联网,物联网的相关技术要精细超前的多,这一点也是制约物联网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难题,而由于行业还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可供参考,且物联网发展的时间和成本都非常高,又反过来使物联网的规模化更加遥遥无期。
现在国内外都有很多人在做物联网,但是,目前所有标榜物联网的企业,都当不起真正物联网的名头,要想真正达到物联网概念所指的高度,公司乃至国家都必须打破相互之间的隔阂,从而实现数据在多个不同网络之间有效的交换,但就目前而言,还看不到有什么理由促使人们这么去做。
物联网是面向整个人类社会的庞大体系,需要整合的方方面面纷繁复杂,其建设的周期也会非常漫长,其中可能还涉及到多股力量的博弈,因此,“万物互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孵化才能完成。而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不必对此抱以过多期待,因为它并不是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问题的解决方法,只是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好一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