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即将过去的2013年中,移动处理器厂商上演了大规模“核战”。那些年,“双核”、“四核”这样的概念是无数PC厂家们争夺用户的杀手锏。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大部分朋友们电脑上的处理器顶多也就是四核了。相比之下,智能手机动不动就“双四核”、“八核”的,真有点让人摸不清头脑。手机核心数到底跟电脑是不是一回事儿,八核手机究竟是噱头还是真本事呢?
处理器性能备受关注
从更大的层面上看,CPU无论如何都是手机诸多硬件配置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因为作为手机的“大脑”,CPU必须事事躬亲,哪怕你只是闲来无事在屏幕上划了那么一下。如果在处理器方面就掉了链子,系统优化得再好也无能为力,更不用奢谈使用体验了。从调查结果看,相比于屏幕、从摄像头等这些硬件配置,将近半数的用户宁愿CPU表现好一点。毕竟没有人想用一个屏幕绚丽无比,系统却卡得连不成一个的手机。
双核、四核是目前主流
八核新机尚未发售,而双四核也仅仅局限在三星S4和魅族MX3这两款机型上,目前手机界依然是双核和四核的天下。调查显示,使用双核、四核手机的用户分别占到了36.8%和34.32%,另外还有将近19.98%的用户仍在用单核手机。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四核比双核面世得更晚,相似的占有率也说明了其更快的普及速度。等到“真八核”新机正式发售,局面会不会被打破呢?从下面的调查中我们似乎能看出一些端倪。
56%用户买真八核的“账”
既然叫“真八核”,那自然是针对“双四核”这种八颗核心不能一同工作的处理器而言的。“真八核”处理器意味着8个核心能够协同工作,是把一颗处理器分成八份,而不是两个四核处理单元。对于用户,尤其是对“双四核”概念抱有看法的用户来说,“真八核”或许听起来像是个十足的噱头,但它在我们潜意识中依然充满了吸引力。从凤凰数码《多核手机用户使用情况调查》的结果中我们发现,55.88%的用户愿意选择真八核,看来大家还真买了“真八核”的“账”。
手机处理器表现备受关注,而核心数成为了很多朋友们选购手机时所重点关注的特性,这样看来,手机“核心大战”真的不是空穴来风,其存在的合理性恰恰在于我们关心它。
多核手机有什么优势,有什么缺点?
购买时对手机处理器的理想很“丰满”,而上手的体验却很“骨感”,现实中我们使用手机的情况如何?更多的核心真给我们带来了更爽快的使用体验了吗?“双核”、“四核”带来了什么,又无情的带走了什么?是什么让我们对多核手机“爱恨交加”呢?一起来看看吧。
优势1:更快的响应速度
多核的首要好处自然是更快。以骁龙800为代表的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四核处理器都能为手机带来十分出色的性能表现,只要系统优化功夫下得够深,搭载这些多核处理器的手机在操作上都是非常流畅的。要知道在早期的单核时代,“流畅”二字是想都不敢想的。
优势2: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
相比单核手机,多核手机一般都能带来更好的数据处理能力,尤其在高清解码和游戏等方面,多核运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
缺点:功耗是个大问题
虽然说搭载多核处理器的手机更强大、更易用了,但是我们不能不忽视在功耗方面所付出的代价,以前我们的手机电池容量也就不到2000mAh,续航不佳有情可原,可是时至今日,动辄3000mAh的电池容量依然没有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续航表现,这其中处理器功耗的提升难辞其咎。
虽然电池容量在越变越大,但是多核心所带来的沉重功耗压力基本上把我们所预期的更多续航时间给无情抵消了,实在是让时常奔波在外的我们叫苦不迭,同时难加节制的手机耗电也催生了移动电源市场的兴起,这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只不过是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携带方面的诸多困扰罢了。需要说明的是,多核手机在低负荷运行的条件下确实可以休眠几个内核从而达到省电的目的,不过相对于高功耗而言,这些节省还是多少有些捉襟见肘。
看完上面这些,我们知道了手机整体的表现远非核心数那么简单。核心数只是一个非常片面的单项指标,买的时候应该仔细查查那枚多核处理器的底细,谨防“忽忽悠悠就瘸了”。而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分析分析,为啥我们就那么在乎核心数。
“核多一定好”,我们的误区在哪里?
近几年来用户对手机核数如此的重视,与数年前PC行业“多核潮”是分不开的。PC可以通过多核心运行来提高多任务处理的效率,这一点众所周知,同时也被我们自然而然的照搬到了手机上,换句话说,我们在用多核电脑的思维来考量手机。
事实上,手机多核处理器本身架构就和电脑处理器有着巨大的差别,面临着手机巨大的功耗压力和手机传感器众多的特性,许多手机厂商和芯片厂商都制造出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多核处理器,远没有电脑处理器这么简单。
架构区别是本质
手机处理器和电脑的区别莫过于架构,手机处理器绝大多数都在使用ARM架构,这样的架构的好处在于省电和廉价,适合配备在电池容量有限的移动设备上。而另一方面,ARM架构CPU内部指令集遭到了大量的削减,浮点运算能力和其他性能表现根本无法和同时代的x86架构PC处理器相媲美。当然这里面也有例外:Intel的手机处理器采用与PC相同的x86架构,因此在跑分上达到“单核超双核”、“双核超四核”的效果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是这类手机处理器功耗和发热也更加明显。
处理器机制千差万别
PC的操作系统平台撑死了也就Windows、Mac OS、Linux几种,其中前两者是常用的,因此在多核处理器设计层面上要考虑的事情要比手机少很多,只要管好处理能力和性能表现就行了,在PC上,语音识别、指纹、重力感应跟CPU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反过来再看手机,情况就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手机多核处理器基本可以分三派:“苹果派”、“高科派”跟“英特尔派”。“苹果派”顾名思义,都是苹果给自家移动设备定制的,例如iPhone5s的A7处理器。由于iOS系统单线运行的特性,因此核心数并不会对处理速度有太大影响,这也正是苹果刻意将处理器核数控制在双核的原因。除此之外,苹果还为指纹识别、传感器等功能设置了一枚协处理器,来单独处理用户需求,同时也分担了处理器的任务,降低功耗,远非PC处理器来得那么简单纯粹。“高科派”就是以高通、联发科为首的通过提高核心数和主频来简单直接的提升处理器性能的派别,有个别一些手机厂商(如摩托罗拉)会对这些芯片进行一些功能性定制,而这些处理器大部分都未作修改,直接内置在了Android、Windows Phone手机之中。
“英特尔派”即刚刚所提到的使用x86桌面架构的英特尔移动处理器,一般核数较少,但拥有超线程技术,单个核心的性能强劲,不过会造成较大的功耗和发热压力。
综上所述,相较PC,手机上的多核处理器区别还是不小的。如果我们还抱着多核电脑的心态去选购手机,那确实有点out了。
四核“火拼”双核,结果如何呢?
一口气说了那么多,想必大家对手机多核处理器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如果你觉得晦涩难懂,或者认为干巴巴的文字不够直观,那么咱不妨来做个小小的试验来论证一下。
与Intel、AMD两家称霸的PC处理器市场不同,手机处理器厂商还是比较丰富的,有些厂商直接采用上游芯片供应商的芯片,而三星、苹果之流则选择了自主研发。
从我们的调查中看,大家使用的手机处理器提供商确实比较分散,其中高通占了34.37%,三星凭借雄厚的市场占有率优势,也占据了14.84%的份额。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大量的处理器厂商也给了我们更多的迷惑,孰是孰非也没法看的那么清楚了。下面我们就用实例给大家看看吧。
核心多的性能不一定更强:联发科四核完败高通双核
PC时代给我们留下的一贯印象是:四核一定比双核强,不过在手机界这条“铁律”不一定适用。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售价1499元的小米2A采用高通骁龙MSM8260A Pro双核处理器,而仅799元的红米搭载联发科MT6589T四核处理器,我们来看看它们的安兔兔跑分结果。
四核的红米输给了双核的小米2A,核心数并不是性能的决定因素,或者说核心数只是决定性能的一个方面,核心的质量也非常重要。现在你再看到那些“只要299”的“四核神机”的时候,想必要多一个心眼儿了吧。
不能光看核数还得看平台
下面要来对比的是Android阵营和iOS阵营的两款旗舰产品:索尼L39h和苹果iPhone 5s。我们来看看这两款手机使用Geekbench的跑分结果:
搭载双核A7处理器的iPhone 5s并不比四核的L39h的表现逊色,iOS多任务处理需求少,所以双核就足够了,而Android更碎片化,所以Android手机会选择四核来提高多任务处理能力。因此,选择自己需要的,这比核心数本身重要多了。
“拼核”根深蒂固,我们应如何“治疗”?
对于厂商们来说,核心竞争的打响源于用户对手机处理器的迫切需求,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核心战争也只能是个过渡阶段,如何理性处理好核心制程(质量)和核心数量之间的关系才是重要的。增加核心数可以简单直接的提升处理器性能,但是功耗、发热控制不住,带来的必然是更多的连锁问题,相比之下提高制程工艺的精密度则显得更加良性和健康,需要的就是厂商多下点功夫在研发上了。用户理解手机体验的重要性需要一定的过程,而用户真正理解了的那一天,一定也会是多核泡沫破灭的那一天。
而作为消费者,手机入手之后那一切配置指标上的“浮华”都会很快褪去,能留在手里的,永远都只是那实实在在的使用体验。 所以,今后在挑手机时,我们应该寻找自己真正所需要的,同时规避一时的冲动和不理智,对于价格太过低廉的多核手机我们也要多个心眼,这不只是为了少花“冤枉钱”,也是为了让我们用着舒心,从爱机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更舒适的使用体验。
要明白,多核实际上只是切大饼,无论切成几份总量还是一张,关键还是味道好不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