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被全球称为印钞机的芯片产业,尽管中国政府十多年来出台系列政策扶持,但因政策不到位、与市场脱节等,原本八成依赖进口的芯片,在需求快速增长带动下,进口和自产的「剪刀差」(price scissors)却日益扩大,增至目前的九成多。据专业机构预测,今年中国芯片进口量将突破2,000亿美元(约12,185亿元人民币),远超一年石油进口的金额。作为全国芯片需求为强劲、消耗份额居全国近七成的珠三角,却无一家先进的芯片制造厂。在中国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际,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中国无芯之痛的深刻反思。 ■香港文汇报记者 李昌鸿深圳报道
芯片作为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是大量重要产品的核心部件,广泛应用于电脑、通讯、交通等众多重要产业中,一向广受发达地区的重视,欧美和台湾甚至控制先进技术引入中国大陆。早在2000年,国务院发布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18号文件,2011年国务院又发布相关的4号文件,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内地芯片业落后
中国由此涌现拥有先进制造技术的中芯国际、宏力半导体、上海华虹NEC电子等50多家芯片制造企业,十多年来中国芯片产能增长两倍。但是,中国芯片的制造技术为中低端,仅中芯国际拥有12英寸晶圆生产线。
深圳半导体协会副秘书长李明骏指出,与国外先进的芯片制造技术相比,目前内地芯片产业要整整落后1至2代。现在台积电采用28纳米制造技术,而作为内地先进的中芯国际(0981)还只能做40纳米制造技术。而深圳方正微电子甚至目前仍是6英寸生产线。
与制造领域的落后类似的,中国芯片设计产业尽管奋起直追,涌现出了展讯、华为海思等逾500家企业,但中国芯片设计企业大多只是中低端设计。去年前十大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总销售额仅为226亿元人民币,而排名全球的高通公司营业额已达131.8亿美元(约803亿元人民币),是中国头十大芯片企业总销售额的3.55倍。
扶持政策不到位
一方面是芯片生产和设计与国外同行差距在拉大;另一方面,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等市场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因而中国芯片生产远远赶不上市场需求。要求匿名的方正微电子一名负责人表示,目前进口和自产芯片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芯片进口由十多年前的八成多上升至目前的九成多,中国需求占全球芯片市场近三成。
有专业机构预计,2013年中国芯片进口将突破2,000亿美元,增幅达三成,除其中600亿美元芯片及相关产品出口外,其中贸易逆差突破1,400亿美元,超过了去年进口量的石油1,200亿美元。不愿透露名称的深圳一微电子公司认为,由于国家扶持政策不到位和与市场脱节,加上芯片投资周期长风险大,许多企业不愿涉足这一领域,因此发展芯片十多年来仍需如此巨大的进口量,不可谓不令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