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商情报网
时间:2013-10-17
中国汽车产业在2001年~2012年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十 年,年产量从234万辆增长到1927万辆,CAGR达到21%;同期,中国汽车产量在全球的市占率从3%提升到23%。同样的,中国汽车工业总产值也经历快速成长,从2001年的4433亿增长到2011年的5.1万亿,CAGR达28%,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图表1:中国汽车年产量及全球市占率(单位:万辆)
自我国自主研发汽车以来,自主品牌市占率快速提升;目前在商用车领域,市场基本被自主品牌占领;在乘用车领域,不同于商用车追求性价比,由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外资品牌、合资品牌目前仍是市场主流,但自主品牌的占用率正在逐渐提升。乘用车成为主流,其中舒适性和运动性较好的轿车、SUV占比提升,挤占传统MPV和交叉型微车的份额;汽车消费属性日益增强,其中受益消费升级的SUV更是成为国内车市的亮点。
图表2: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单位:万辆)
图表3:乘用车占比快速提升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转移过程不断深化,中国及亚太区汽车产量全球占比持续提升;成本优势、本土市场仍是产能转移的根基。中国汽车零部件跟随整车组装产业发展,其中汽车电子研 发也逐步向中国大陆转移;汽车电子部件在整车成本中占比提升,电子部件从提供附加功能转变到提供基础功能,整车企业对汽车电子需求增加,同时成本压力加大。与消费电子逻辑类似,生产、研发本土化带来的技术扩散 自主品牌认可提高带来的本地供应链需求,从供需两端支持中国汽车电子产业不断发展。
图表4:汽车电子产品示意
早在1932年Motorola将真空管收音机内至于车体之中,开启了车辆电子化的大门;1967年德国车用电子大厂Bosch也采用IC技术发明了个利用电子控制的汽油喷射系统。汽车电子供应链是由1)上游车用半导体与IC业者、2)中游汽车电子系统厂商、3)下游整车厂(OEM/ODM)与维修厂(AM/OES)组成。可以将汽车电子产业链与消费电子产业链做一个比较:在上游组件部分实际上是一样的,车用电子元器件与消费类产品的供应链组成结构相同;中游由系统厂商控制 而非消费电子中的代工厂,到了下游同样是交给整车厂和维修厂,不同之处在于消费电子品牌商接触制造环节更少,而汽车电子售后维修市场规模较消费电子要大很多(汽车产品单机价值高、生命周期长)。
图表5:汽车电子产业链
随着单台汽车电子产品产值提升,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从2007年的1216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672亿元,五年CAGR为17%。汽车 电子单台产值方面,从大趋势上看是向上的,但近年有较大波动,2009年起出现下滑后尚未回到2008年的高点;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国内 2009年起汽车产量高速增长,其中又以中低端车型占主要份额,因此拉低了单车电子产品的产值;2)在2011年之前后装占比较小,近年后装市场占比提 升,而后装市场的统计难以做到前装市场那样精确,存在一定低估现象。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双重受益于汽车产量增长,与单台汽车电子产品产值增长 的趋势;预计未来5仍将保持10%以上的增速。 全球范围内,2006~2011年,全球汽车电子销售额从1120亿美元增长到1460亿美元;对应我国汽车电子在全球市占率从2007年的17%快速提 升到2011年的27%。全球前五大汽车电子厂商的产品均涵盖了多类汽车电子产品,在车用电子稳定系统、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形成垄断,掌握并引领汽车电子核 心技术、具有强大竞争优势。传统半导体龙头,如ST、ADI、飞思卡尔、日立、松下等,在不同细分市场形成了各自的产品优势,并产业链积极进行资本并购和 建立战略联盟,形成竞争与合作态势。目前,全球中高端汽车电子产品仍集中于欧洲、北美、日本等地区,所占比重超过65%,是全球汽车产业领域的主要技术领 先者。随着汽车制造业向新兴地区转移,新兴市场后发崛起。汽车电子器件在汽车总成本占比持续提升,1970年为2%,1980年为5%,1990年为 10%,2000年为15%,2012年为25%左右;ST预计到2015年将升至50%。 目前汽车的创新70%来源于汽车电子产品,电子产品成本占比已经从上世纪70年代的2%,成长到现在的25%左右,未来仍将继续提升;由于汽车技术的发展 主要围绕汽车安全性能、舒适便捷、节能减排/动力性能这三条主线进行,对应的汽车电子应用也可分为:1)底盘控制与安全系统,2)车载电子、车身电 子,3)动力控制系统,这三个方面。 底盘控制与安全系统:ABS防抱死系统、TPMS(TirePressureMonitoringSystem,胎压检测系统)、安全气囊;动力控制系统:自动/手自一体变速箱、EMS(EngineManagementSystem)发动机管理系统;车身电子:AirConditioner、汽车防盗系统、CarInstrument、中控锁;车载电子:车载音响、车载电视、GPS(或导航主机)等。 汽车工业发展多年,动力和车身系统发展相对完善,随着客户对车辆的安全性能、舒适便捷、互联通信的 需求提升,过去几年安全系统、车载电子的增长比较明显;并且在可见的未来,这一趋势也将持续。根据赛迪顾问的统计,我国汽车电子的应用结构中,车载电子产值占比提升明显,挤占了相对完善的动力系统的份额;另外,底盘控制与安全系统一直是汽车工业的重中之重,未来仍是新技术投向的重点,其发展空间也较为宽广。
图表6:中国汽车电子应用结构
图表7:中国汽车电子产品结构(2012年)
汽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之一是电子技术在汽车安全领域里的应用,这也是我国的汽车和关键零部件能否进入欧美市场的关键所在。汽车用户认为安全性比性能、娱乐、节能等指标更重要;安全法规的制定也推动安全技术的发展,欧美对ABS/ESC和TPMS都有强制安装要求,近欧洲在制定安装防追尾系统的要求;车载技术使驾驶员存在分心的可能,电话、导航,甚至电影、上网等功能增加了分心导致事故的概率。因此汽车安全技术提升需求明确。 汽车安全系统电子技术的种类概括起来,主要是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主动安全是能够预防事故发生的技术,而被动安全是用于事故发生后为驾驶者和乘客提供保护,避免或降低伤亡程度的技术。除了传统的设计更安全的车身和结构来提高汽车被动安全保护外,现代汽车的安全性主要通过电子技术来实现。重要的安全性系统是通过底盘系统的电子化来实现的,电子技术在底盘系统的应用首先反映在主动安全领域,电子技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主动安全电子技术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牵引力控制和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ESC);轮胎气压监测和报警系统(TPMS);驾驶员辅助系统,如碰撞报警和防撞避免系统,车道保持系统,盲点预警系统,车尾监视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用于车到保持和碰撞避免);车身电子安全系统:自适应前照灯系统(AFS)、汽车电子灯光控制系统、汽车夜视系统;线控技术: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等。 目前全球重要的主动安全技术是ABS/ESC,而ESC更是核心所在,该系统的普及推广和市场前景高于EPS和ACC等;值得一提的是,ESC也是一体式汽车底盘控制系统的核心和集成基础,系统的集成都是围绕ESC来实现的。 被动安全电子技术电控/智能自动收紧安全带;电控/智能安全气囊;主动头部保护系统;侧翻乘客保护系统;事故安全助手等;
图表8:胎压监测系统显示
图表9:ABS防抱死系统
如消费品一般,在经过高价引入、降价放量、基本普及之后,用户开始追求舒适性,车载电子就顺应这样的需求。乘坐舒适、网络信息化、系统性能改善也是汽车系统电子化的主要驱动力;车载电子的主要产品有以下几个: 智能导航系统:智能导航/智能交通系统(ITS)。通过车载终端的定位及通信系统收集车辆和道路信息,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实现目标监控、调度及道路交通信息服务、车辆辅助导航等。ITS的开发将于电子、卫星定位、通讯等多个学科结合;从全球定位卫星和智能交通网络获取沿途天气、前方道路车流量、交通事故、交通堵塞等各种情况,根据驾驶员提供的目标资料,向其提供距离短并能绕过拥堵区域的行驶路线。车载信息系统(Telematics,车联网)。 实现汽车与外界的网络连接,提供如车载电话、GPS导航、实时交通信息、多媒体娱乐、Car2Car通讯等。车联网通常也包括与安全相关的功能,如遥控门 锁、防盗报警、远程故障诊断及其他紧急事故发生时的必要装置。在这里,汽车相当于一台移动的网络终端,并与ITS连接,共享信息。自动汽车空调控制。根据设置在车内外的温度传感器输出的信息,由ECU中的微机计算出经过空调热交换后进入车内应该达到的出风温度;自动将车内温度保持在设定的温度值范围,是车内温度、湿度始终处于值,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一个舒适的乘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