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2013年度产品发布会的邀请函,大体是一本厚厚且无字的册子。无字不代表空空如也,每一页的右下角,都有一个不同的米兔形象。这里暗藏“玄机”:如果快速连续翻动起来,会出现一段米兔拳打脚踢的武功展示,就像一本武林秘籍。
不止于此。邀请函红红的页上,除了写着发布会召开的时间地点,还画着两把闻名天下的冷兵器:一把是屠龙刀,一把是倚天剑。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杨过铸成屠龙刀与倚天剑赠与郭靖黄蓉。江湖相传得刀与剑者即可号令江湖。
对于成立三年多的小米来说,这个邀请函似乎包含着更多的意义。实际上在这场发布会后的第二天,小米CEO
雷军
在他的办公室里提醒说:小米已是上半年国内市场手机销售之王。他给出的佐证之一是:小米发布半年业绩后,没有对手报出更高的数字。
小米把这个数字做成一面墙大小的宣传板摆在公司里。这份成绩单是这样的:上半年共售出703万台手机,营收超过去年全年达到132.7亿元。
· 兵器
具体到产品上,小米这次发布会推出的“屠龙刀”是一款47寸的智能电视,而“倚天剑”对应的是5寸小米手机3。至此小米的两条产品线终于成型:一是小米手机(先后三代以及改版),二是小米电视(包括小米盒子这款产品在内)。
除此以外,坊间有很多关于小米新产品的猜测。对于这些,雷军始终是不承认也不否认的态度。但小米实际上有个原则,归纳起来有点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智能手机,两个基本点就是手机的输入与输出。
例如新推出的智能电视,包括之前推出的小米盒子,都是在智能手机的输出(显示)方式上进行布局。不过在输入这一端仍然比较安静。“我们的确在思考手机的输入问题,但是也没有想清楚”,雷军提到了键盘、笔记本,但没确认会推出相关产品。
符合方向的产品才在小米的思考范围之内,但是否会终推出,小米还有另一个评价标准:能不能让用户尖叫。在现阶段这个标准几乎等同于:够不够便宜。
比方说平板电脑,雷军多次强调说做平板电脑比手机简单太多。显然做不做米Pad经过多次内部讨论,结论是用户不缺这种产品,而且雷军直言做一款“用户期待高质量、非常便宜”的平板电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小米没有动手。
雷军曾经给新浪科技讲过手机的玩法。每代小米手机发布后,会相继演化成几个“小改款”,而不是推出外观差异很大的几款新品。这种多个子版本的模式把一代小米手机的生命周期拉长到18个月,而且能够共用不少生产资源,规模降低成本。
对于新推出的智能电视,小米暂时没有确定的销售目标。雷军只是笼统的预测,未来几年能够卖出几千万台。不过至少在当下,小米并不急于在物流、售后乃至供应链等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智能电视的销售。
“电视的形态和未来,还没有被足够的展现出来”,雷军说智能电视未来会改变家庭娱乐的方式,而且智能电视将进入办公室,取代投影仪等成为办公标配。在这个图景下,小米选择了47寸作为标准,希望能够构建一个能够标准化的电视平台。
· 武艺
在江湖前行的道路上,小米不仅仅发布了几款兵器,而且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打法。雷军说小米每一次出击,首先都是竭尽全力把产品做好,然后通过销售规模或者衍生产品获取收益。所以有了好产品,也要知道怎么更有效地销售出去。
小米很少做广告,对于营销他们另有一套。甚至在代智能手机产品发布之前,小米已经开始注重“粉丝”的培养和气氛的营造。每次小米的发布会,各地米粉都会汇聚到一起,整个发布会现场充斥着某种朝圣或者演唱会般的氛围。
这种方式培养出一批小米的拥趸,随后这些用户再以口碑相传的方式,成为小米一个新的布道者。只要没有大的失误,雪球总能越滚越大。这只是诸多方式中的一种,时至今日小米在多个宣传渠道上已有相应的成熟打法。引导媒体也算是一例。
然而与兵器相比,小米挥舞兵器的武艺,并不能被外界一一洞悉。不过显而易见的是,小米知名度迅速膨胀。“今年业绩比预估高出不少,但是产品仍然供不应求。明年需求放大一倍不成问题,后年、大后年再放大一倍应该问题不大”,雷军说。
这种造势甚至也会体现在融资中,小米之所以要进行新一轮融资,有一个数据非常关键。那就是100亿美元的估值,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品牌加分。
每一次推销新产品,小米都会反反复复的强调性价比,也就是所谓的“又好又便宜”。然而这种形象也并非没有反作用,例如为了与小米品牌切割,小米在低端产品上启用了红米品牌,然而终米3的发布延迟半个月只为给红米让路。
无论如何,小米已经准备把自己的这套秘笈传授给一个外国人,谷歌(879.58, 0.02, 0.00%)前副总裁Hugo Barra。去年三四月份,小米就开始邀请Hugo加盟,双方一直僵持的主要问题是:雷军要求Hugo必须到北京工作,真正了解小米“外人很难明白”的生意模式。
Hugo对于小米不仅仅是另一次的品牌提升,而且肩负着小米海外扩张的重任。之前小米出海主要是港台等华人地区,而下一个目标或是Hugo的老家巴西。而Hugo能不能学到小米的这套武艺,决定着这家公司未来几年的海外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