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目前国内企业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容量有限、无法形成规模效应的形势下,企业的盈利能力、生产能力和质量保障能力的形成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从事北斗芯片研究的企业接近20家,真正批量出货的大概有5家,但是依据国内每年的市场需求,未来也只能够容纳3~5家。
近期,“美女富豪何燕被调查”事件在资本界引起一片哗然,也把其控制的国腾电子(13.560,0.24,1.80%)推到了风口浪尖。尽管国腾电子已发布公告与其“划清界限”,称何燕被调查的事项与公司无关,但仍引发了投资者的普遍担忧。
素有“北斗导航股”之称的国腾电子,正在经受一轮业绩下滑的阵痛。该公司此前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13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将达700万元~1200万元。同时,公司单季度净利润经历了自2012年二季度以来的连续下滑,业绩明显低于预期。
自2012年底北斗系统正式投运以来,2013年被视为北斗应用产业化元年。但出人意料的是,不仅是国腾电子(300101.SZ),北斗星通(33.04,-0.03,-0.09%)(002151.SZ)等与北斗相关的上市公司近期业绩也均未见起色。加之部分制造领域的开放引来国外企业的角逐,因此在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看来,随着北斗产业化的推进速度加快,国内相关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北斗“内忧外患”
据北斗星通2013年一季报显示,公司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43.22%,净利润亏损约900万元。
“目前的阶段而言,业绩亏损是正常的。”近日,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刚对笔者表示,虽然北斗产业已经开始市场化,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略显单薄的利润不足以支撑摊销,才造成目前业绩亏损的局面。
据介绍,卫星导航产品所需要的芯片及模块一般要经过两年多的研发,前期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而这以资本化的方式处理后,就会结转为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相当于将成本分摊到未来的若干年,并进一步影响未来的收益。
“目前,国内企业的导航模块出货量总共还不到50万块,而百万量级才是企业生产导航模块的正常规模。”对此,胡刚表示,在目前国内企业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容量有限、无法形成规模效应的形势下,企业的盈利能力、生产能力和质量保障能力的形成还需要一个过程。
笔者了解到,在北斗芯片、模块生产领域,已经出现企业“一拥而上”局面。据介绍,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大量企业涌入了北斗芯片制造领域。目前从事北斗芯片研究的企业接近20家,真正批量出货的大概有5家,但是依据国内每年的市场需求,未来也只能够容纳3~5家。
同时,令国内企业真正担忧的是,国际企业也正在陆续加入北斗“战场”。
2012年年底,国内对外公布了开发制造北斗系统接收机及芯片所必备技术文件(以下简称“ICD文件”)。此后不久,联发科、CSR、u-blox、天宝等国际巨头也相继对产品进行了升级,并加入了北斗应用。目前,国外企业生产的北斗产品还处于测试阶段,但相关业内人士预计2013年下半年主流产品将会大规模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