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如火如荼部署LTE的时候,中国三大运营商还在为所谓的制式,所谓的牌照,所谓的商业模式纠结而努力着。近日,北京移动也正式拉开其TD-LTE的公开测试活动,给国内期盼LTE的先锋用户带来不小的惊喜。但是,LTE到底是什么,我想运营商没完全搞明白,老百姓就更没搞明白了。因此,在中国LTE还没有完全到来之前,我试着向老百姓解释一下到底什么是LTE,LTE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样的体验。
任何一项网络技术,对于运营商而言,无疑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赚钱一是提升用户体验。
对于赚钱问题,这已经不是中国运营商的问题了,而是全世界所有运营商都面临的问题,对于移动通信网络而言,其赚钱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其商业模式就是规模投入、规模用户下的长线收益模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技术的发展,用户需求的不断提升、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等等,你无法固守某个网络来赚钱,必须咬紧牙关不断升级网络,才能保持持久的盈利能力,因为这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基础设施的优劣决定用户的走向,基础设施的才能促进更新的商业模式的诞生,从而决定运营商的赚钱能力。脱离这个规律谈某个网络赚钱不赚钱显然是无法得出科学结论的。
至于说到用户体验的提升,我们从2G到3G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过去4年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那么LTE能带给用户什么样的体验呢,这是本文要谈的方向之一。
本文试着从网络,应用和终端三个角度给大家解释什么是LTE!希望把大家带进充满激情的LTE世界。
LTE三部曲之网络篇:无线城市里的高速公路
如果你爱北京,可以有1000个理由,如果你恨北京,理由大概只有一个——太堵。
如果你爱网络,可以有1000个理由,但如果你恨网络,理由大概也只有一个——太慢!
我经常拿通信网络和高速公路作比较,据统计,移动通信90%的使用几率都发生在城市,那么可以把移动通信网络和城市公路做个对比。我们可以把通信网络的升级换代看作城市道路的不断拓展,从1个车道的单向小道到2个、4个车道的双向道路,再到今天的双向8个、12个车道。当然,各式车道在城市里是共存的,双向8个、12个车道显然是较理想的,但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仍然不够用,路与车的矛盾永远存在,就像客户对通信网络的抱怨从未停止一样。
城市道路的发展和无线通信的发展异曲同工,城市道路拓宽到一定程度也就很难再拓展了,因为道路两边的建筑物不能拆除(有点像频率)。因此,诸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型城市,就开始在城市道路上划分快速通道,以“智慧交通”解决特殊车辆或者快速通过的需求。这几乎和移动通信现阶段所采取的各种技术解决网路拥塞、提高带宽等如出一辙。
那么,如何理解LTE呢?在今天的移动通信环境下,2G、3G,甚至WLAN等无线技术也将长期并存,这些可以看作不同时期、满足不同需求的道路。LTE则可以看作是城市新开辟的双向、智能、多通道的道路,他类似于某些城市架设的全高架公路,穿梭于城市的上空,在上面可以跑更多的车,可以开的更快,让城市运行更顺畅。可以看到移动通信的未来就和我们所描绘的立体交通一样。
在过去的20多年里,移动通信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人类的通信方式被彻底改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功能被归到移动通信范畴,加之智能终端的飞速发展,“移动改变生活”得以实现。
与之对应的则是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我们用1G、2G、3G、4G、5G等专有名词来诠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每一代技术都以替代前一代技术为基本前提。然而,进入3G时代后,由于移动通信的频谱资源、城市的站址资源等日趋紧张,技术的更新换代看上去不那么重要了,因此使用了数十年的2G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在3G和4G技术之间又产生了大量的过渡性技术,一般称之为3.5G、3.75G与3.9G等,也有人统称为“后3G技术”。这些技术如今已经在不同国家、不同运营商中广泛应用,而且是并存的,而我国的通信网络技术也基本上升级到了3.5G或3.75G的范畴。
以中国移动为例,目前正在打造GSM、TD-SCDMA、TD-LTE和WLAN四网协同的战略,这是一种共存和互补的策略。
虽然过渡性技术比早期的3G在网络速度上有了大幅提升,但与有线网络,尤其是光纤网络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这是因为在如今的城市环境下,网络部署越来越困难,加之客户对数据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网络感知和客户体验之间略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