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注册
  • |
  • 手机云汉
    扫码关注云汉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云汉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云汉小程序

    扫码关注云汉小程序

华为任正非为何对媒体态度转变?

来源:新浪科技
时间:2013-06-21

分享至: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孙田夫[微博]

  一向对媒体敬而远之的华为总裁任正非给中国主要媒体发出了一封邮件,这是一个不小的转变,其积极公开信息的姿态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此番变化是否被海外市场或国外政府所认可,恐尚需时日。而面对成千上万人挑剔的消费者,华为则需要一个更加亲民的形象,也许薄施粉黛的孟晚舟更合适。

一向对媒体敬而远之的华为总裁任正非给中国主要媒体发出了一封邮件,这是一个不小的转变。
  4月28日下午6时,一向对媒体敬而远之的华为总裁任正非给中国主要媒体发出了一封邮件,作为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仅用25年时间将其打造为世界第2大电信设备生产商。此封邮件内容实际上是任正非在3月末召开的持股员工代表大会的发言。

  在邮件中,任正非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1、再次否定华为上市传闻,明确指出“董事会20多年来从未研究过上市问题,因为我们认为上市不适合我们的发展”;2、否认家族成员继承,强调在公司任职的4名家人(弟、妹、儿、女)“决不会进入接班人序列”;3、调整与媒体的关系,表示“不一定非得面对面接受采访才算透明,以文会友也是可以的”。

  在媒体前都绝少曝光的任总裁,主动表明愿意接受媒体采访(在婉拒面访的同时,对书面采访网开一面),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小的转变。那么,任正非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呢?

  虚虚实实的“国家安全”

  显然,原因之一便是美国众议院信息委员会去年10月的调查报告。去年10月,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华为调查报告,指出“华为和中兴通讯(11.93,-0.64,-5.09%)可能威胁美国国家通信安全”,并建议美国政府及民间企业不应继续使用这两家公司商品。在长达76页的报告中,美方要求华为提供更透明的企业信息,并同时希望华为技术的股票能公开上市。

  华为在美国的举步维艰,不仅仅表现在此次报告书上。近年来华为也多次在美国展开企业并购,均因美国政府及议会阻挠而未能成行。美方的主要理由为:1、华为技术被质疑偷窃美国公司机密,为中国间谍活动提供便利。2、股东构成及董事会体制等公司治理体制上存在着不透明性等。

  其实,华为2012年度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仅占公司整体销售额的4%。但美国国会的此报告书,不仅会影响未来华为在美国市场上的发展,同时也可能波及欧洲及澳洲等,引起连锁反应。

  因此,华为技术立即以从未有过的强硬语调发表声明,称“我们不得不怀疑,该报告的真实目的就是要阻碍竞争,阻挠中国公司进入美国市场”。其他中国企业及中国媒体也对此报告的真实意图表示怀疑,“这一连串的动作,既有美国竞争对手的幕后操纵,也有美国议员搭便车面向选民的作秀”。近的“棱镜计划”事件更是加深了这一怀疑。

  其实,我们从日本过去的收购案例中,也可以看看所谓“国家安全”的虚虚实实。2007年5月,澳洲投资银行马克里集团开始收购日本的羽田空港大厦公司,收购对象其实只是一个房地产管理公司,主要是管理羽田机场内的免税店,餐饮店和各种小卖店等,而与负责跑道、起降落设施并不相干。

  但不幸的是,这个收益不错的公司其实是日本国土交通省官僚退休后的指定席位,马克里集团的收购,将直接威胁空降官僚以及现役官僚的利益,断了大家财路,导致官僚和公司以“国家安全”的名义群起而攻之。面对国土交通省的围攻,马克里只得在收购了19.9%后知难而退,在2009年5月份宣布卖出持有的全部股份,退出这场沸沸扬扬长达两年而毫无成果的收购战。

  美国议员们强调的国家安全,究竟虚实几许,尚不得而知。但棱镜计划事件也许能帮助我们看清几分,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研究美国的“国家安全”,找出突破口的机会。

  “公司猪论”与员工持股

  在公司上市问题上,华为与美国方面的想法也颇有分歧,当美国企业家对访美中的任正非问及华为为什么不上市时,任正非答“猪养得太肥了,连哼哼声都没了”,并解释“公司过早上市,就会有一批人变成富翁,而他们的工作激情就会衰退。这对于企业及个人都没有好处”。

  这让人想起汇源集团前董事长朱新礼的另一个“猪论”:“企业要当儿子养当猪卖”,这个将企业比喻为猪的说法,其中包含的是对企业价值化的追求,和对资本市场原理的认同。

  美国企业家能否接受任正非的这种“猪论”,姑且不论。仅就法律而言,美国相关法律规定,持股股东人数超过500以上的企业必须上市。Facebook也是迫于这一法律规定而公开上市。相比之下,持股股东人数7万多人、达到员工半数,却依旧坚持不上市的华为,在美国议会及媒体眼中自然会被视为异类了。

  在员工持股问题上,因爆料奥林巴斯财务丑闻而闻名的日本经济杂志FACTA发行人阿部重夫,也曾因反对日本经济新闻社(日本的经济报纸)的员工持股而离职。他指出员工持股的制度下,因存在公司/上司压力,员工不可能行使股东权限。由于股东的监督机制名存实亡,公司经营团队有可能实行独裁体制。实际上,曾引起社会非议的该报社高层领导的高额交际费和巨额退休金,都是在这种体制下产生的。

  目前,笔者掌握的华为股东制度及董事会制度有关信息有限,不敢妄加评判,但纵观2000年代初期的日本IT泡沫时代,员工持股制度对成长型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只是一旦公司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发展速度低于预期,员工持股制度的致命性弱点就将暴露无遗,许多期待股票升值或分红的公司骨干员工纷纷跳槽,不少公司顷刻陷入分崩离析状。恕我乌鸦嘴,华为的业绩一旦停止或下滑之时,员工持股制度也许是加速下滑的一个推力。

  任正非对上市、甚至与之相关的基金公司厌恶,其原因不知是不是源于爱弟子李一男的出走以及之后的港湾事件,让其“恶”屋及乌了。抛开感情纠葛因素,任正非所抵触的公司上市方式,和华为所推崇并坚持的员工持股制度,其实都各有利弊,应该因时因势而灵活选择,而没有必要厚此薄彼。

  信息公开:薄施粉黛更相宜

  在对待“信息公开”这个问题上,华为也与美方在认识上的差异展露无遗。

  华为技术对媒体敬而远之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军人出身的任总裁慎重而古朴的作风。在危机意识超强的任总看来,尽量避免媒体曝光机会,这不仅是对成功者心理膨胀的自我节制,同时还是在“枪打出头鸟”的中国商业环境中的生存之道。

  另一方面,在美议会及媒体方面看来。作为年度销售收入353亿美元,员工总数多达15万人的大型跨国企业,公开其企业信息本应是这类大型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因企业经营者个人的作风而决定的。

  双方在信息公开上的分歧与“为谁化妆”的争论有相似之处,如果说华为的态度类似于“要不要化妆是我自己的事”的话,那么“进入社交圈,低限度的化妆是必要的”则是美国议会及媒体的思路了。

  进入国际市场这个社交圈,没有必要都浓妆艳抹,至少也要薄施粉黛。企业活动足迹早就遍及全球的华为技术,已经不是当年的默默无闻的企业,积极地公开企业信息是打消对方国家和合作对手不安的一个必要条件。

  诚然,历来对媒体敬而远之的任总亲自寄出邮件,其积极公开信息的姿态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此番变化是否被海外市场或国外政府所认可,恐尚需时日。

  更值得注意的是,手机基站和网络路由器等通讯设备业务占70%的华为不惜放弃“华为宪章”,开始进入智能手机等电信终端业务,公司业务除了传统的B2B,还将逐步加大B2C业务。华为的信息公开,正是为了配合其业务转型,让华为更贴近个人消费者。

  泥泞中手拉脚蹬地推动汽车前行的形象,也许代表着华为的公司法人业务,与硬汉任正非也相吻合。而面对成千上万人挑剔的消费者,华为则需要一个更加亲民的形象,也许薄施粉黛的孟晚舟更合适。

  (本文作者介绍:CHINALYST投资顾问公司CEO,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岩田一政(原日本央行副行长)。旅日20余年,曾在瑞穗证券、三菱UFJ证券等数家金融机构任职,2007年任三菱UFJ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2009年5月独立创建CHINALYST公司,专注于中日并购。)

标签 搜索平台 采购平台 Avnet采购 Avnet代购 安富利采购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