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丁文武透露,工信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扶持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有关意见,并有望于近日获得讨论通过;扶持政策将涵盖补贴、科技创新、分区电价等方面,准入门槛有望成为先出台的政策之一。结合此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也有类似表述,可以确认,国务院光伏新政“国五条”的实施细则已是呼之欲出。
值得注意的是,丁文武在谈及即将出台的准入门槛时,强调这并非行政许可,未来不会硬性干预企业进入光伏业,而将因势利导。他还表示,政府将用市场力量来推进光伏行业的兼并重组。这或许表明,政府正在试图走出以往“包办式救市”的误区。的确,正处迷惘彷徨的中国光伏业亟须政府、企业共同摒弃投资冲动和规模躁动,以足够理性和智慧的灵魂指引果敢前行的脚步,而不是穿新鞋走老路。惟其如此,中国光伏才能真正拥抱行业的春天。
政府:告别救市误区 重拾市场力量
关于政府出台新一轮救市的初衷,丁文武表示,太阳能光伏产业近一两年正陷于寒冬期,大多数企业亏损;在多晶硅领域,大概85%以上的企业已经停产,处于亏损状态,所以有必要尽快推出政策扶持光伏产业的发展。
在无锡尚德破产重整后,伴随龙头企业的垮台,中国光伏似乎是到了“危险的时候”。一方面,培育内需市场不可能一蹴而就,多项催热举措尚未显着起效;而欧盟对华“双反”大棒已高高举起,中国光伏在海外市场节节败退。伴随光伏业步入冰点,业界对于救市的探讨和反思却逐渐升温。
来自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的数据显示,2011年统计的光伏企业数为262家,2012年已经降至112家,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企业退出了光伏行业。即便如此,2012年我国光伏组件产能达4500万千瓦,仍是2009年的700%。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李俊峰认为,中国光伏走到今日这般田地,根源在于过多的投资扰乱了光伏市场的供需平衡。2007年,光伏产业的回报率高达200%-300%,而2011年就仅剩10%。他认为,光伏企业经营应当回归理性,要“接地气”,不能盲目扩张;向下游及终端市场延伸产业链,才是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厦大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则表示,从无锡尚德破产来看,现在地方政府已经没有选择,不得不去兜底;以往光伏是民营企业活跃的地盘,但今年可能会迎来大规模国有化的风潮。
但丁文武的表述则显示,至少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并不赞成地方的“国有化”救市。他强调,政府不应限定企业该不该投入光伏产业,准入门槛的提出,只是让企业参考该不该上光伏项目,相关部门参考有无必要支持;如果企业达不到条件,可能在银行贷款、土地审批和环保方面对企业有所要求。不变相为企业做主,不替企业大包大揽,明确政企的界限,各行其道、各负其责,才能跳出以往“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
企业:自助者天助 自强者恒强
政府自身定位和角色的转变固然可喜;经历大起大落的光伏企业,对于“救市”也更加理性和成熟。以往一些企业处处以邻为壑,为了一己之利大搞恶性竞争,损害同行和行业整体利益而不惜;碰到问题就习惯向政府伸手,笃信“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而无锡尚德的破产,宣告“政府依赖症”行不通了;对于企业而言,自助者始有天助,自强者方能恒强。
天合光能副总裁杨晓忠日前出席会议时就指出,中国光伏市场的开发要有理性、有规划地进行,装机规模要持续增长或者保持稳定,不能大起大落;上下游企业尤其是组件企业和电站运营商之间要互利合作,保证合理利润,共同推动行业从混乱走向有序持续的局面。关于政府在光伏复兴中的作用,杨晓忠建议中国应效法德国,顺应发展太阳能的市场规律,避免由于政策缺乏开放性和连续性而致使产业发展出现大幅非常规波动。
在中国光伏“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当下,聆听那些行业黑马们逆势崛起的秘诀,往往也能让困顿中的光伏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以中盛光电来看,2012年实现销售总额80多亿元,综合毛利率达到14%,全年实现盈利3亿元。如其董事长王兴华所言,其实中盛起家之初也主要从事光伏组件加工,但很快放弃了“产能至上”的传统模式,开始向下游延伸和扩展,主攻光伏电站的设计、建造和服务一体化。正是选择了独特的商业模式入手,经营上选择了先做强再做大的战略,避免了同质化竞争的产业红海。
其实,中国光伏业目前存在三类企业。一是蛮干型企业,既不懂行也不做准备,抱着“捞一把”的心态,凭借资本优势染指光伏业;二是苦干型企业,中规中矩,完全复制成名企业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不敢越雷池一步;三是巧干型企业,有自身独特的定位和方向,凡事讲求谋定而后动。很显然,目前陷入水深火热的,大多是前两类企业;而类似中盛光电这样的异类,则无一例外属于后者。这也足以验证,世上没有做不好的行业,只有做不好的企业。无锡尚德破产后,将有越来越多企业被淘汰出局或者难以为继;而有明晰的定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光伏企业,在行业调整的关键时期则将拥有更多机遇。
行业:摆脱路径依赖 创新才有春天
对于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有前人的经验教训可供借鉴,光伏行业本应有更为乐观的前景。正所谓“欲速而不达”,这几年中国光伏超常规大跃进,带来的是如今的一蹶不振;行走太快的时候,不妨坐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对于一个惯于急功近利的行业更是如此。毕竟,在新时期的产业发展进程中,我们已没有太多的资本来一再重蹈覆辙。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原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可以通过价格自动调节余缺,但中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却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结果。政府也好、企业也好,长期漠视市场规律,这才是导致今时产业困局的“原罪”。就无锡尚德来看,不论股神巴菲特是否出手,不论是以何种方式获得重生,都不要忘记当初为何跌倒;而地方政府在参与重组过程中,热情可以有,但也需时刻警醒,切不可把重整打造成新一轮投资盛宴。
说到底,政府也好、企业也好,在对中国光伏的艰难拯救中必须摆脱原有的路径依赖;兼并重组的进程,除了产能过剩的逐步消纳、资本实力的汇聚壮大,更要注重高新技术的提升和商业模式的培植,才不会重演从天堂瞬间跌落地狱的悲剧。在我国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战略诉求下,如果技术不能快速提高、产业链不能得到优化与整合、没有有效的发展模式创新,所谓的“国五条”光伏新政终会沦为笑谈。另一方面,中国光伏业的复兴与发展,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循,也许今后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产生;如果不再看重“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样的光环,以平常心看待这一行业,或许光伏业的春天已经离我们不远。